第119章 骨血成书(1 / 2)

土夫子自传 涧潭 1555 字 7小时前

第一节 铅版人形

晨光透过仓库的破窗斜射进来,灰尘在光束中缓慢浮动,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定格。我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臂——皮肤已经恢复常色,但指节弯曲时,骨骼深处传来细微的\"咔嗒\"声,像是老式打字机的按键在复位。

苏晚晴的医用托盘里摆着一排玻璃试管。她划开我手腕静脉时,手术刀尖传来刮擦金属的触感。暗红色的液体涌出,在试管壁上留下青铜色的沉淀。\"不是溶血......\"她摇晃试管,那些微粒立刻组成微型活字,拼出《少年科学》1983年第7期的页码,\"你的造血系统在排印文字。\"

角落里的老式x光机突然嗡嗡启动,没人碰过的电源插头迸出火花。荧光屏上,我的骨架呈现出诡异的纹理——肋骨内侧布满凹槽,像活字印刷版般嵌着缩小的青铜活字;盆骨表面蚀刻着巴蜀图语;而第三节脊椎处,【火种】二字正随脉搏跳动明灭,每次闪烁都让整个骨架在x光下短暂透明化。

\"操......\"张海峰扯开自己右臂的绷带,三星堆刺青周围的皮肤正在龟裂。他用地质锤尖端挑开一道裂缝,底下露出的不是血肉,而是青铜色的桡骨,骨面上凸起密密麻麻的微型文字——正是他去年在库区拓印的未知铭文。锤头刚碰到骨头就\"当\"地粘住一粒带血的【卍】字活字,和父亲埋在我体内的那枚一模一样。

顾瞎子摸索着捡起x光室地上的胶片。那些本该记录骨骼影像的底片上,全是《少年科学》的校样稿,父亲用红笔修改的痕迹正在胶片乳剂里蠕动。他的义眼残片突然从地面浮起,在空中拼出残缺的北斗七星图案,勺柄指向仓库墙上的三峡工程进度表——2036年9月的位置被血圈出。

\"我们全是载体......\"顾瞎子空洞的眼窝流下两行铁锈色的液体,\"从1981年创刊那天就开始了。\"他撕开衬衫,瘦削的胸膛上,心脏位置的皮肤完全透明化,可见里面跳动的器官表面布满了活字凹槽。

苏晚晴的钢笔突然飞向x光机,笔尖自动在荧光屏上书写。我们看着那些字迹穿透屏幕,直接显影在我的骨骼x光片上:【当文字入骨,人即活版】。

仓库外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透过铁窗,我们看到长江委的工作人员列队走向江边,他们的制服后背鼓起奇怪的凸起,像是有活字在脊椎表面游走。为首那人突然回头,晨光中他的瞳孔反射出青铜光泽——和x光片上我的骨架一模一样。

第二节 逆向排印

锈蚀的铁门在面前无声滑开时,扑面而来的不是霉味,而是浓重的油墨与铅合金的气味。1981年的长江委印刷车间像被时光遗忘的标本——墙上的生产日志停在7月15日,茶缸里的茶叶还没泡开,老式电扇定格的扇叶上积着薄灰。

张海峰的登山靴刚踏进门线,地板立刻泛起水纹般的波动。我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倒影在水泥地面上分裂成两个年代:1981年穿蓝色工装的父亲们,和现在浑身血污的我们,在同一个空间里重叠交错。

\"别碰任何东西。\"苏晚晴低声警告,但她的钢笔已经自动飞向中央的圆盘印刷机。笔身在半空中分解重组,变成了一支1980年代常见的英雄钢笔——正是父亲别在工装口袋里的那支。

印刷机正在倒转。

巨大的滚筒逆向滚动,吐出沾满血墨的纸张,上面的文字像退潮般从纸面剥离,一个个跳回字盘。油墨池里的液体不是黑色,而是青铜器氧化后的青绿色,表面浮着细小的骨屑。

\"这是父亲留的后门......\"我按住剧痛的脊椎,【火种】二字灼烧着神经末梢,\"活字回槽时会产生时间褶皱......\"话音未落,角落里某个年轻技术员突然转头——他的脸是空白的铅版,正中央凸起一个【校】字。

苏晚晴突然冲向排版台。她的手掌按在沾满油墨的字盘上,皮肤立刻被反排的文字蚀刻出血痕。那些伤痕组成父亲未完成的段落:\"当星图归位,需焚毁......\"后面的字迹被突然沸腾的油墨掩盖。

张海峰抄起墨台旁的铅字尺砸向印刷机。金属相撞的瞬间,所有凝固的技术员同时扭头,他们的空白铅版脸上浮现出我们的倒影。顾瞎子趁机将玉琮残片掷入油墨池,青绿色的液体突然透明化,露出池底堆积的《少年科学》合订本——每本都嵌着人牙做的活字。

我的怀表突然炸开齿轮。崩飞的零件在空中组成微型三峡大坝的轮廓,坝体某个泄洪孔的位置,正对应着排版台上缺失的【终】字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