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中医药文化馆里,陈苓特意设置了\"药诗展区\",陈列着陈西岩的药罐、民国的墙皮标本,还有现代的猪苓培养皿。她给参观者讲解时,总会先吟诵那两句诗:
\"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
久雨不出门,猪苓大如手。\"
\"你们看,\"她指着培养皿里的菌丝,\"这就是唐诗里的猪苓,它从秦岭的腐叶下,走进了实验室,却依旧带着雨的滋润,带着诗的韵律。古人用诗句记录它的生长,我们用数据解读它的奥秘,其实都是在与自然对话,与传统对话。\"
有个小学生指着猪苓标本问:\"陈老师,猪苓会写诗吗?\"
陈苓笑了,指着窗外的雨:\"你听,这雨声就是它写的诗啊。'久雨生猪苓',它用生长写诗,我们用科学读诗,这不是很奇妙吗?\"
九、诗囊永继 药韵长流
如今,在陕西秦岭的猪苓种植基地,药农们还保留着一个特别的习俗:每年雨季来临,他们会在猪苓田旁立块木牌,上面用毛笔写下那两句唐诗,然后才开始播种。基地的负责人,是顾山的后人顾晓松,他说:\"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让猪苓知道,咱没忘了它的好,没忘了诗里的理。\"
在浙江绍兴的谢枋得纪念馆,每年都会举办\"药诗节\",医者、诗人、药农、学者聚在一起,围着一锅煮沸的猪苓汤,吟诵与药材相关的诗句。陈苓总会带着她的学生参加,与顾晓松一起,将现代种植技术与古老的诗谣结合,让猪苓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有年清明,陈苓带着女儿去西岩山,在陈西岩的书斋遗址旁,种下了一颗猪苓种子。女儿拿着小铲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挖坑,嘴里念着妈妈教的诗:\"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
风吹过,新栽的猪苓苗轻轻摇晃,像是在回应。远处的山峦间,细雨蒙蒙,陈苓仿佛看见,南宋的陈西岩、唐代的老圃、民国的陈松年,正站在雨里,对着她微笑。他们的手里,都捧着一颗黑褐的猪苓,猪苓的断面,映出唐诗的字句,映出医案的墨迹,映出实验室的数据,更映出一脉相承的药香与诗心。
结语
从谢枋得的\"药笼书囊用有诗\",到当代实验室的基因图谱,猪苓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药诗史\"。它告诉我们:药材不仅是治病的工具,更是自然的诗行;诗句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生活的医案。雨里生长的猪苓,诗里流淌的药香,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人观察草木,草木启发人心,人心化作诗句,诗句反哺草木,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
陈西岩的药罐里,熬的是猪苓,也是唐诗;顾药农的药篓里,装的是药材,也是生活;陈苓的实验室里,研究的是基因,也是传统。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味猪苓,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自然中读诗,在诗中懂药,在药中见人,在人里传承天地的馈赠。
如今,当我们在药房里看见猪苓,在课本里读到唐诗,或许会想起:这黑褐的块茎里,藏着南宋的雨,唐代的山,民国的骨气,和当代的创新。它的每一道纹路,都是一句没写完的诗;它的每一次生长,都是对自然最虔诚的回应。
赞诗
西岩药韵绕书斋,
唐句宋篇共苓开。
久雨滋根肥似手,
奇功济世妙如才。
诗囊藏得乾坤理,
药笼收尽天地苔。
一脉香传千载重,
还从实验室中来。
尾章
2024年,\"猪苓药诗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在申报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猪苓与诗歌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医文同源'的特质——医者以药救人,诗人以诗养心,而猪苓作为连接二者的纽带,让我们在草木中看见诗意,在诗意中领悟医道,最终懂得:最好的药材是自然,最美的诗句是生活。\"
在陕西秦岭的猪苓种植基地,顾晓松的儿子,一个刚上小学的男孩,正跟着智能播种机吟诵唐诗。机器播下的是猪苓种子,男孩念出的是千年诗句,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给这段跨越时空的传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风过处,猪苓苗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应和,应和着那句流传了千年的诗:
\"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