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囊药韵》下卷(1 / 2)

五、明窗医案 苓诗证道

明代的月光,比南宋的更清瘦。苏州府的巷弄里,有座\"拾药斋\",斋主是位女医,姓陈名月娘,是陈西岩的七世孙女。月娘的书案,依旧摆着《西岩药话》,只是砚台换成了青花瓷,旁边的青瓷药罐里,炖的仍是猪苓汤,汤面上漂着两朵白梅,是她从园子里折的。

月娘最爱读祖父抄录的谢枋得诗句:\"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她常对门生说:\"祖父说药有诗心,其实诗也有药味。你看这'奇'字,既写药材之妙,也藏医理之深——猪苓利水,桔梗宣肺,一降一升,正是'奇'处。\"

有年春天,吴县爆发\"湿痰咳\",病人咳得背过气,痰稠得像胶,用了许多药都无效。月娘翻开《西岩药话》,见祖父批注:\"久雨生湿痰,当以猪苓导湿,桔梗开郁,辅以杏仁降气,如诗句之起承转合。\"

她按方抓药,却发现药铺的猪苓个头瘦小,断面的白纹发暗。\"这猪苓缺了雨气,\"月娘皱眉,想起那句\"久雨不出门,猪苓大如手\",便带着门生往太湖边的东山去——那里多雨,腐叶厚,猪苓长得最肥。

东山的药农姓顾,是老圃的后代,手里还藏着块唐代的猪苓标本,黑褐如漆,果然\"大如手\"。\"陈先生说得对,\"顾药农叹道,\"去年大旱,猪苓瘦得像指节;今年雨足,你看这颗。\"他递过一颗猪苓,断面的白纹里凝着水珠,像含着句唐诗。

月娘用东山的猪苓入药,果然疗效大增。她在医案里写道:\"猪苓之效,半在药性,半在天时。唐人'久雨生猪苓'之句,实乃经验之谈,非虚言也。\"她还在案头供了颗东山猪苓,旁边贴着手抄的唐诗,看病之余,便对着猪苓吟哦,门生们都说:\"先生的药汤里,能喝出诗味。\"

有个落魄书生,得了\"水臌病\",没钱医治,只揣着本手抄的《唐诗》来求诊。月娘给他开了猪苓汤,分文不取,还请他为斋里的猪苓题诗。书生感动,挥笔写下:\"西岩遗韵在,苓香伴诗魂。久雨滋良药,能苏天下人。\"

月娘将诗裱在医案旁,与谢枋得的诗相映。她说:\"诗能养性,药能救命,二者本是一体。\"

六、清斋考据 诗药互证

清代的考据之风,像江南的细雪,细密而严谨。扬州的\"考镜斋\"里,学者王念孙正对着两本书皱眉:一本是《唐本草》,一本是《全唐诗》。他手里捏着颗猪苓,是从秦岭采来的,黑褐的表皮上,还沾着些腐叶的碎屑。

\"唐人说'猪苓大如手',究竟是何种形态?\"王念孙喃喃自语。他翻遍了历代药书,发现《本草纲目》记载猪苓\"块如猪屎\",而《唐本草》则称\"形似茯苓,皮黑肉白\",却都没提\"大如手\"的特征。

为了考证,他特意去了终南山,找到老圃的后人——一个叫顾山的药农。顾山带着他钻进腐叶林,指着一窝猪苓笑道:\"王先生您看,这雨连下五天,猪苓就长这么大!\"他举起最大的那颗,果然有手掌大小,断面的白纹里,还能看见细密的纹路,像被雨水冲刷过的岩石。

\"原来如此!\"王念孙恍然大悟,\"唐人写诗,并非夸张,而是写实。久雨之后,腐叶含水量足,猪苓吸足水分,自然'大如手'。这不仅是诗句,更是植物生态学的最早记录!\"

他在《广雅疏证》里专门补了一条:\"猪苓,菌类也,生于阴湿腐叶下,久雨则肥,故唐人有'大如手'之咏。谢枋得谓其'奇',盖言其能利水,又能应时而生,兼具药性与物性之妙。\"

顾山看不懂考据文章,却记住了王念孙的话:\"俺们挖猪苓,原来也是在做学问。\"他把王念孙题的\"诗药同源\"木牌,挂在药篓上,采苓时便念起那句唐诗,觉得脚下的山路都有了平仄。

七、乱世药囊 苓诗续命

民国的风,带着硝烟的味道。北平的胡同里,有家\"存仁堂\"药铺,掌柜是陈月娘的后人陈松年。药铺的柜台里,猪苓与桔梗依旧并置,只是包装换成了纸袋,上面印着两句诗:\"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是松年用珂罗版印的谢枋得诗句。

\"七七事变\"后,北平城缺医少药,许多百姓得了\"湿毒疹\",浑身起水疱,奇痒难忍。松年想起祖辈的医案,用猪苓配桔梗、连翘,熬成大锅药,放在药铺门口,免费供人饮用。

有个教书先生,逃难时丢了所有书,只揣着本《唐诗三百首》,疹子发作得厉害,来喝药时,见药袋上的诗句,忍不住吟道:\"久雨不出门,猪苓大如手......\"

松年眼睛一亮:\"先生也爱这句诗?\"

\"何止爱,\"教书先生叹道,\"这诗里有生机啊!久雨虽苦,却能催生良药,乱世虽难,总有希望。\"

松年请先生在药铺的墙上写下这两句诗,用朱砂题写,说:\"让大家喝药时看看,连草木都能在雨中生长,咱也能熬过这乱世。\"

果然,喝了猪苓汤的百姓,疹子渐渐消退。他们来谢松年,松年总指着墙上的诗:\"别谢我,谢这诗里的道理,谢这能在雨中生长的猪苓。\"

抗战胜利后,松年将那块写着唐诗的墙皮小心剥下,装在木盒里,与陈西岩的《西岩药话》放在一起。他对儿子说:\"这不是诗,是咱中国人的精气神,是药香里的骨气。\"

八、当代实验室 古韵新声

新世纪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玻璃窗,照在培养皿里的猪苓菌丝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员陈苓正在观察猪苓的生长数据,她是陈松年的孙女,名字\"苓\"字,便取自祖辈珍视的猪苓。

她的实验台旁,放着个特殊的\"标本\"——是那块民国时的墙皮,上面的唐诗虽已模糊,却仍能辨认。旁边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猪苓的基因图谱,其中一段螺旋结构,竟与谢枋得诗句的书法笔势惊人地相似。

\"爷爷说猪苓有诗心,现在看来,是有科学依据的。\"陈苓对学生笑道。她的研究发现,猪苓在雨水充沛时,其利水成分\"猪苓多糖\"的含量会显着增加,这与唐人\"久雨生猪苓\"的观察完全吻合;而猪苓与桔梗配伍时,其抗炎效果会增强三倍,印证了谢枋得\"最为奇\"的评价。

她还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将录有唐诗吟诵声的音频,播放给培养皿里的猪苓菌丝听,发现菌丝的生长速度比普通环境快15%。\"或许草木真的能听懂诗?\"陈苓笑着写下实验报告,标题是《从\"猪苓大如手\"到基因图谱:诗与药的千年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