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年间,终南山的药农王守信(祖上曾随玄真子种石斛)见此乱象,痛心疾首。他带着儿子王诚,走遍终南、青城、武当,对比三地真铁皮石斛的特征,总结出“五验真诀”:
“一验其色:真者茎紫黑如老铁,暗处有微光,伪者色浅或发灰;
二验其质:折之有胶丝,牵丝寸许不断,伪者胶少或无丝;
三验其味:嚼之初苦后甘,余味留喉半日,伪者苦淡或带涩;
四验其生境:必生于青石缝,伴青苔、古藤,伪者多生于土中;
五验其节:节如铁环,每节有细根点,伪者节疏或无根点。”
王守信将“五验诀”刻在终南铁青崖的石碑上,又带着儿子重修药圃,坚守玄真子的古法:“用青石铺底,腐松针为壤,只采三年生茎,留根续长。”有药贩出重金求他用速成法(施肥催长)种植,他斥道:“仙草有灵,欺它便是欺天,《道藏》列它为首,不是因利,是因‘真’!”
这守护延续了数百年。明清战火中,王家人带着铁皮石斛种子躲进山洞,宁可饿肚子,也不让种子落入乱兵之手;民国时,西医传入,有人说“仙草无用”,王家传人王敬之却带着《道藏》和“五验诀”,在西安城摆摊,现场折石斛验胶丝,让百姓亲眼见其真效。
第九回 岁月流转道心在,仙草新篇续古今
1980年,终南山成立“铁皮石斛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王家人的指导下,对照《道藏》记载和古法,培育出“仿野生铁皮石斛”——用青石搭建种植架,引山泉灌溉,模拟云雾环境,种出的石斛胶质含量比普通种植的高30%,与《道藏》描述的“胶如脂”别无二致。
如今,铁皮石斛的种植基地已遍布浙江、云南、安徽等地,但仍以“道地性”为贵:终南铁皮带岩骨香,青城铁皮含松脂气,武当铁皮有奶香,这些都是地域灵气的印记,正如《道藏》所言“得天地之精”。
在终南山太素观遗址旁,新建的“道教养生文化馆”里,《道藏》“灵草部”的复刻本旁,摆着铁皮石斛的标本、古法种植工具和现代深加工产品——从传统的铁皮石斛茶、膏方,到创新的铁皮石斛牙膏、面膜。讲解员会对游客说:“这株草能成为‘九大仙草之首’,不只是因为药效,更因为它藏着道教‘阴阳调和’的智慧——人如草木,需守中致和,方能生生不息。”
每逢清明,仍有道士和王家人去铁青崖祭拜,他们在铁皮石斛旁摆上《道藏》经卷,敬一杯山泉水,仿佛在对玄真子说:“您当年发现的仙草,如今仍在滋养人间;您写下的道理,仍在指引人心。”
云雾掠过崖壁,铁皮石斛的紫黑茎节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那是岁月的光泽,也是“道”的印记——从一株石上草,到《道藏》首篇,再到古今人的生活,它的故事,本就是一部“阴阳相济”的活注解。
(全文完)
注:下卷通过铁皮石斛的跨地域传播、丹方迭代、宗教仪式融入、真伪辨别与守护、现代传承等情节,展现其从道教灵草升华为文化符号的过程。始终紧扣“阴阳调和”“道藏首推”的核心,将历史记载、民间实践与现代发展结合,强化其“九大仙草之首”的文化与实用价值,呼应上卷“三德俱全”的定位,完成“从草到道”的叙事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