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黑记:玄参驱邪民俗考(2 / 2)

崇祯十七年春,江南爆发大鼠疫。宁波城十室九空,菖蒲巷也病倒大半。陈九斤背着玄参篓穿行街巷,见家家门口都挂着干枯的玄参串,却挡不住瘟疫。他想起祖父的话:\"玄参要活水浸,方显辟邪力。\"遂取四明山泉水煮玄参,加入菖蒲、艾叶,用柳枝蘸水洒遍巷弄。

奇怪的是,凡被玄参水洒过的人家,病人都转危为安。更奇的是,洒剩的玄参水倒在墙角,竟生出新的玄参苗,根须都朝着城隍庙方向。周秀才记了医案:\"玄参苦寒,能泻心胃之火,疫邪属热,故能克之。\"但百姓们更信是陈九斤感动了玄武神,降下玄参救民。

第二节 玄武托梦传药方

瘟疫最盛时,陈九斤夜夜梦见玄武神。神龟蛇交缠,口吐玄参根:\"以我水精,解彼火毒。\"醒来后,他按梦中所示,将玄参与朱砂、麝香同研,制成\"玄武丹\"。药丸黑中透红,嗅之有清香。给垂死的王媒婆服下,次日竟咳出黑痰,痰中裹着形似蛇虫的异物。

此事传开,百姓们争相来求\"玄武丹\"。九斤在华佗庙设坛制药,见玄参末遇朱砂,自动聚成玄武形。道士们敲着法器唱经,丹炉上竟浮现北斗七星影。后来丹成,凡服者皆愈,宁波府志记:\"崇祯十七年疫,药农陈九斤得玄武神授,制玄参丹,活人无数。\"

第三节 玄参井的千年水韵

瘟疫过后,菖蒲巷打了口新井。九斤在井底埋了九根老玄参,井水从此清冽甘甜,能祛病强身。百姓们称其\"玄参井\",每逢端午,都来汲水熬汤。井栏上刻着九斤的梦遇:\"玄武吐根,玄黑辟邪\",旁边雕着玄参根须与龟蛇的图案。

三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玄参井的水含多种矿物质,确有抑菌作用。而井底的玄参虽已碳化,却仍保持着玄武的形态。更神奇的是,井水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四明山玄参的有效成分高度吻合——这口井,竟成了天然的玄参药池,将驱邪避瘟的民俗,化作了永恒的地脉密码。

第四章 玄黑民俗传古今

第一节 民国药香里的玄武

民国年间,宁波\"寿全斋\"药铺还保留着端午制玄参香囊的传统。老药工按古方,将玄参、苍术、白芷研末,用彩绸缝成玄武形。有产妇感染\"月子病\",家人将香囊置于床头,竟一夜汗出而愈。药铺的账房先生记道:\"玄参香能通肾经,肾为先天之本,邪不可干。\"

抗战时期,宁波遭轰炸,\"寿全斋\"的玄参库被炸。但奇怪的是,埋在瓦砾下的玄参干,竟毫发无损,且药香更浓。后来人们在废墟上重建药铺,地基里特意埋了玄参,说是\"镇店之宝\"。

第二节 当代药市的玄参符

如今宁波药材市场,仍有老药工卖\"玄武玄参\"。他们将根须自然蜷曲如龟蛇的玄参,用红绳系着,称\"辟邪符\"。有位姓陈的药商,祖传的玄参符是光绪年间的,黑得像块墨玉,据说能测病:若符身发热,主人便有邪祟。

四明山的药农们在端午采玄参时,仍要祭拜玄武神。他们会选九根根须完整的玄参,供在神龛前,见香灰落在根上,聚成\"元\"字。这让他们想起祖辈的传说:玄参本叫\"元参\",因避讳改名,但民间仍信其\"玄黑之气\"能辟邪。

第三节 非遗里的玄参魂

2018年,\"宁波玄参民俗\"入选非遗。端午这天,菖蒲巷重现古礼:药农们抬着玄武神像巡游,沿途洒玄参汤;闺阁女子用玄参染甲,举办\"斗玄会\";华佗庙前,老药工展示玄参香囊的制作技艺。

在非遗展馆里,有件镇馆之宝:万历年间的玄参木雕玄武。木雕的龟甲上,天然的金纹组成了\"辟邪\"二字。当游客触摸木雕,会闻到若有似无的药香——那是玄参挥发油穿透岁月,留下的辟邪密码。

尾声 玄黑千年镇邪毒

当端午的艾草香再次飘起,四明山的玄参苗破土而出,根须依然朝着北方玄武的方向生长。菖蒲巷的玄参井里,井水映着北斗七星,与药农们手中的玄参根形成奇妙共振。

从华佗庙的玄参碑到当代的非遗展馆,从崇祯大疫的玄武丹到如今的玄参香囊,玄参的\"玄黑之气\"早已超越药材本身,成为刻在江南基因里的辟邪符号。就像那黑润的根块,在时光中默默承载着民间信仰,将药用功效与民俗想象熔炼成独特的文化密码,于端午的药香里,诉说着千年不变的祈愿——玄黑镇邪,水精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