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作为中药材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1 / 2)

,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这部成书于汉代的经典将玄参列为“中品”,记载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明确了其药用价值。

一、汉代奠定药用基础

《神农本草经》对玄参的描述与现代药用特征高度吻合:根呈黑润色,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效。书中提到的“腹中寒热积聚”,恰与玄参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热病伤阴、津伤便秘等症相呼应。这一记载不仅表明玄参在汉代已被系统应用,更奠定了后世对其药性认知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并非汉代独创,而是对先秦至汉代用药经验的总结。例如,玄参在《吴普本草》中被称为“重台”,其名源自植株形态——茎方叶对、花层叠如台,这一特征在《本草纲目》中仍有呼应。这暗示玄参的药用实践可能更早,但目前尚无更早的文献可考。

二、魏晋至唐宋的传承与发展

魏晋时期,玄参的药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名医别录》新增“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等主治,将其应用从内科延伸至外感热病。南朝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提到玄参“今出近道,处处有”,说明其分布广泛且已被普遍使用。唐代《千金翼方》记载华州(今陕西华县)产玄参,《范子计然》称“玄参出三辅,青色者佳”,显示当时北方为主要产区。

宋代《证类本草》收录了玄参的炮制方法,如“蒸两伏时,勿犯铜铁器”,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加工的精细把控。此时玄参的应用已深入民间,例如《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河南府将玄参作为贡品,反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