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端午玄香透浙东
第一节 菖蒲巷里的黑玉香
崇祯十五年端午前,宁波菖蒲巷的药农陈九斤蹲在井台边洗玄参。黑润的根块在青石板上滚动,映着井水里的天光,竟似墨玉雕琢的玄武。巷口王媒婆挎着竹篮路过,篮里的艾草沾着晨露:\"九斤哥,今年玄参晒得早?\"他举起根块,指腹摩挲着龟裂纹:\"你瞧这纹路,像不像去年城隍庙的玄武石刻?\"话音未落,玄参突然渗出珠状津液,在石板上聚成\"水\"字。
菖蒲巷的端午素与别处不同。除了悬艾草、贴符篆,家家户户都要做\"玄参香囊\"。陈九斤的母亲正坐在门槛上缝囊袋,青蓝色的杭绸里子上,用金线绣着北斗七星纹。\"阿娘,今年加些雄黄不?\"九斤接过香囊,见里面除了玄参末,还掺着晒干的墨旱莲。母亲摇头:\"玄参属水,雄黄属火,水火相济才镇得住端午的暑邪。\"说着取出块陈年玄参,那是万历年间的老货,黑得发透,嗅之有清苦药香透骨。
第二节 药铺里的玄武纹
街口\"济生堂\"的掌柜正在碾玄参,铜碾槽里的根块发出清越的声响。学徒阿福捧着刚晒好的玄参串,见每串九根,用五彩丝线系着,恰合\"九\"为阳数之极。\"掌柜的,为啥玄参要晒九串?\"掌柜用竹刀剖开根块,菊花心的金纹在阳光下流转:\"玄武属水,司北方七宿,九根玄参,应北斗九星,能镇五方邪毒。\"
药铺的老主顾周秀才来抓药,见柜台前挂着玄参标本,根须自然蜷成玄武龟蛇状。\"《楚辞》云'玄黑辟邪',\"秀才摸着胡须,\"此药色黑入肾,肾水足则邪不侵,故端午用之,暗合'水克火'之理。\"掌柜递过包好的玄参末,纸包上盖着朱印,正是玄武图案。阿福发现,每当有人买玄参,药铺的铜铃就会发出羽音(肾音),与玄参的药香共振。
第三节 玄参汤里的端午祭
正午时分,陈九斤的母亲在庭院里煮玄参汤。紫铜锅里的水刚沸,黑润的根块就渗出墨色津液,在水面形成太极图。她用柳枝蘸汤洒向四方,口中念着:\"玄参水精,扫除瘟星,东至扶桑,西抵昆仑...\"汤水滴在青石板上,竟将去年的霉斑洗得一干二净。
巷口突然传来鼓乐声,城隍庙的道士们抬着玄武神像巡游。九斤看见,神像的龟蛇交缠处,挂着串玄参干。道士们路过药铺时,掌柜捧出一碗玄参汤献神,汤面突然浮现北斗七星的倒影。阿福后来听说,那碗汤被分食后,整个菖蒲巷当年都没闹暑瘟。
第二章 黑根辟邪千年记
第一节 华佗庙的玄参碑
四明山的华佗庙里,供着块玄参碑。碑身用玄岩雕刻,天然的黑色纹理中嵌着金纹,组成玄武图案。据庙中老道士说,此碑立于唐贞观年间,碑阴刻着\"玄参水精,可辟五瘟\"的古篆。每年端午,药农们会将头茬玄参供在碑前,碑面就会渗出清苦的露珠,传说这是华佗赐的\"辟邪水\"。
陈九斤的祖父曾见过奇景:某年大疫,道士们用碑露调玄参末,涂在患者眉心,竟见黑气从额角散出。\"你看碑上的龟纹,\"祖父指着碑身,\"和玄参根须一个样,这叫'地脉通神'。\"九斤长大后才知道,那碑露其实是玄参的有效成分,能抑菌抗炎,但民间更信是玄武神的庇佑。
第二节 漕运码头上的玄参符
宁波港的漕运码头上,船工们有独特的玄参习俗。每艘货船的船头,都挂着用玄参根雕的玄武符。老船工李阿大的符是祖传的,万历年间的玄参根,被海水浸了百年,黑得发亮,符上的龟蛇眼是用辰砂点的。\"当年倭寇犯境,\"阿大摸着符,\"有船挂了玄参符,竟连炮弹都躲着走。\"
崇祯十六年夏,瘟疫随漕船传入。染病的船工高热神昏,阿大取出玄参符煮水,水成墨色,带着咸腥。喝了符水的船工,当夜便梦见玄武踏浪而来,醒来后热退神清。后来人们发现,玄参符煮水含碘,恰能抑制瘟疫病菌,但船工们仍信是\"玄黑之气\"驱走了邪灵。
第三节 闺阁中的玄参镜
江南闺阁里,玄参还有别样用法。富家小姐们用玄参汁染指甲,黑中透紫,既避邪又美容。陈九斤的妹妹阿月,每年端午都要泡玄参染甲水。她将玄参、凤仙花、明矾同煮,水成深紫,染出的指甲能保持整个夏天。\"阿兄,你看像不像玄武的背甲?\"阿月伸出手指,指甲上果然有天然的纹路。
更讲究的人家,用玄参木雕镜匣。宁波知府的女儿有面玄参镜,镜框雕着龟蛇交缠,据说能照出\"邪祟\"。某年小姐染了怪病,夜里常看见黑影,贴身侍女将玄参镜悬于床头,黑影竟再未出现。后来太医诊断是阴虚火旺,玄参恰能滋阴降火,但民间更传是镜子镇住了邪物。
第三章 瘟年玄参显神灵
第一节 崇祯大疫中的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