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先生所言,制造之难,耗费之巨,非一人之力可及。”我话锋再转,触及核心的组织与资源问题,“此点,昭深以为然。然,管理之道,亦在于化繁为简,分工协作。昭在管理屯田民夫、盐铁工匠时,亦曾尝试将复杂工序分解,定立标准,使各部工匠各司其职,流水作业,虽不能与先生之精巧机械同日而语,但其理或可相通。若能将‘木牛流马’之部件拆解,由不同擅长之工匠分别制作,再行组装,或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我讲述了我在实际管理中积累的经验,暗示我有能力组织起一个有效的生产团队。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抛出了实质性的“投名状”:
“先生,”我的目光真诚而恳切,“昭深知,再好的构想,若无实践之基,终究是空中楼阁。若先生信得过陆昭,愿将此‘木牛流马’之精妙设计倾囊相授,或至少……分享其核心原理与可行蓝图。昭愿以徐州从事之职权,乃至……动用我私人之财力物力,为先生提供一处专门的工坊,召集徐州最优秀的木匠、铁匠,提供上等木料与所需之金石,全力支持先生将此构想……变为现实!”
我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初期,哪怕只是制造出一具可堪验证之原型,其所需之一切,皆由昭负责筹措!先生只需专注于设计与指导。事若能成,其功自当归于先生。此物若真能量产,惠及军民,先生之名,必将因此而流芳!”
这一次,我不再是空泛地拔高价值,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承诺。我提供了知识作为交换,展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材料、组织),并最终承诺提供实现构想所需的一切资源支持。
这不仅仅是对他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他智慧成果的尊重,是一种平等的合作邀请,而非单向的索取或居高临下的招揽。
青年静静地听着,他眼中最初的惊讶、兴趣,逐渐转为深思。他看着我递过去的竹简,又看看我诚恳的脸庞,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的边缘。
茶馆雅间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之声,反衬出此刻的凝重与……即将破冰的可能性。
我知道,我已经拿出了我能给出的最大诚意和“投名状”。现在,选择权,交到了这位未来的“卧龙”手中。他是否会被打动?是否愿意将这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木牛流马”的设计,托付给我?
我的心,也随着这寂静,微微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