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未尽,星城市的清晨却已略带燥热。
一早,李一凡站在星城市委大楼的落地窗前,目光越过云层与高楼,看向正在迅速扩张的东城区生鲜仓配园。那是星城市今年新设的“即时消费基础设施试验区”,也正是他为即将到来的平台之争埋下的一颗棋子。
“走到这一步,美团不可能不有所察觉。”他低声说。
身后,市委秘书长梁国涛轻声附和:“确实如此。过去一个月,美团在我们这边的投诉率下降了,但订单集中度大幅提高,部分中小餐饮商户已经开始抱怨流量被集中压制。”
李一凡转过身,眼中已有锋芒:“京东要进,平台战打响是迟早的事。可不能让‘消费通道’被别人拿捏了。”
这场关于“外卖”的战争,表面看只是民生便捷,实则早已超出一顿饭的范畴。
李一凡的动作并非无根之水。
早在年初,凡星投资便完成了对京东本地生活板块的战略入股,成为其外卖业务——“京东秒送·餐饮链”在星城市的最大地方战略伙伴。而星城产投集团也同步介入了配送仓储建设、骑手招聘与社保共担项目,真正做到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
而最重要的是——他清楚,美团在潇湘的扩张,早已动摇了星城市本地消费生态的根基。
“美团是在挤压城市的消费边界。”这是李一凡私下对副市长陈启明说的一句话。
什么意思?
城市居民的饮食、出行、消费行为,被平台算法精准掌握;小商户的客源、价格、库存,受平台控制;骑手——这群基层劳动者,既是流动性最大、也最易被资本压榨的群体,他们的命运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物流效率和民生温度。
而当这一切被一个“超级平台”垄断,城市的自主调控能力、财政依附比例乃至基础民生,都将受到隐形钳制。
“我们不是为了打赢外卖,而是为了守住城市的消费主权。”李一凡的话掷地有声。
就在当天下午,星城市政府联合京东召开了一个闭门会。
参会的,除了京东本地业务负责人,还有凡星投资派出的代表、星城产投的总经理,以及李一凡特批成立的“即时消费生态工作专班”组员。
会议一开始,李一凡就提出两个关键词:“算法重构、规则重设”。
“如果我们的配送时间、价格补贴、餐饮流量,都是被别的城市决定的,那这还算不算地方治理?”他冷声问。
京东负责人连忙点头:“书记放心,这次我们不仅带来的是‘0佣金’和‘五险一金’的组合拳,更重要的是,我们愿意把‘即时订单调度系统’的数据接口开放给政府监管。”
这在行业内无异于一记重磅炸弹。
多年来,平台的算法调度一直是外卖战的“黑匣子”——送的是订单、调的是人力、压的是时间、藏的是利润。
平台口中“智能调度”,在现实中往往演变成压缩配送时限、强制赶单、暗中罚款,最终苦的只有骑手和小商户。
李一凡盯着京东代表:“你们能不能做到,把这套算法架构,在星城本地‘平台—政府’之间设一扇透明窗?”
那人迟疑了一下,随即点头:“如果能换取星城市的支持,我们可以设立一个‘政府数据共管通道’,调度逻辑、异常订单、骑手超时率都能定向同步到平台共建工作组。”
这一下,参会的星城市发改、市场监管、交通、数据办几位部门负责人都动容了。
如果这件事真能落地,星城市就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将即时配送平台纳入“政府共治”体系的城市,从此平台不再是“数字法外之地”。
李一凡缓缓颔首,却没有急着拍板。他看向凡星投资总经理顾立远:“你怎么看?”
顾立远答得干脆:“这不是烧钱换市场的问题,是在写行业标准的第一稿。谁先写,谁就能在未来十年掌握定价、定责、定规的主动权。”
李一凡道:“很好,那就从这次开始,凡星作为唯一地方资本方,代表星城市参与京东外卖业务在潇湘的全周期过程监督。平台行为不能脱离本地产业治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