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集结吧,旧党(1 / 2)

熙宁元年二月到熙宁二年的十二月,是王安石变法上半段——新法的设计推出阶段。

在这个阶段,陆续出台的新法初衷摆明了就是要切割富人阶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收割的是农村地主的利益,均输法、市易法挤占的是城市富商的利润空间。

也正如曾巩的提醒那样,各界对新法的抨击很快接踵而来,从中书省到枢密院三司,从御史台到谏院,到处都是骂王安石的官员。

在中枢内部,宰相曾公亮,参知政事唐介、赵拚,枢密使陈升之、文彦博、吕公弼等人几乎全体不支持变法。其中唐介性格极为憨直,经常与王安石辩论,却又老是辩不过,不久就被活活气死;曾公亮奉行的是“不配合主义”,多次上奏申请辞职;赵拚是反复与王安石争辩,却每次都被王安石辩得张口结舌,狼狈不堪。

这些反对王安石新法的人,后世的学者们统一简单地把他们定义为了“旧党”。但如果咱们穿越回宋朝,就会发现这些人内部也会分堆,他们私底下也是各自有各自的老大。

不用奇怪,这是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同。这些旧党大致分为两帮人马,这其中第一个,是大官僚、大地主们为了自身利益在一起抱团,那我们不妨把他们喊做“地主帮”,这里的核心人物就是御史中丞吕公着。

这个吕公着是老牌旧党吕夷简的儿子,他也继承了他爹的特点——“阴险”。利用吕家盘根错节的官场关系,吕公着轻而易举地爬了上来,阴人害人从来也是喜欢躲在后面,看别人在前面为自己冲锋陷阵。

有很多官员被这个吕公着整得死去活来,当时却还一无所知,甚至有人还对吕公着感恩戴德。直到很久之后,这些人在一起聊天把话说开的时候,才陡然意识到,原来是吕公着在幕后搞的猫腻。

“地主帮”深深知道台谏官的厉害,为了反对变法,他们牢牢把控住台谏机构对新法展开了一次次的攻击。

另一帮人是“意见派”,无关利益,单纯就是由于观点、理念的不同对新法有意见。一些思想保守的老古董根本无法理解新法的意义,什么“青苗法”,由政府开办可以公众信贷的银行?什么“免役法”,大家可以掏钱自由购买劳动力?还有那个什么“市易法”,国家居然成立国营企业,政府自己也下海赚钱?这帮人里面包括有曾公亮、赵拚等人。

而“意见派”里反对声音最大的核心人物是翰林学士、迩英阁侍读司马光,这个司马光不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的什么大官僚、大地主,他就是个“腐儒”,最大的特点就是迂腐。

司马光出身儒家名门,接受的是最正宗的圣贤教育,因此他从小就用圣人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做道德楷模。在仁宗朝20岁中了进士之后,他任职做了台谏官。

虽然他没有过基层的工作经历,对政策怎么执行也不甚了解,但是他坚信天下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道德问题。做谏官的几年来,他兢兢业业,眼睛时刻盯着朝廷的每一个政策和身边的每一个人,有时候说政策过于激进,有时候斥责出台政策的大臣是阿谀逢迎,有时候唾骂执行政策的臣子趋炎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