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舆论反转成 “文化符号”(1 / 2)

苏明远站在书院的古槐树下,仰头望着枝头的冰棱子。

青石板上的积雪被踩得咯吱响,忽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手机冲过来:“苏状元哥哥!能给我签个名吗?要写‘之乎者也’那种!”

他愣了愣,接过小女孩递来的笔记本 —— 封面上印着卡通熊猫,却在扉页工工整整画着《将进酒》的插画。苏明远提起毛笔,在空白页写下 “加油” 二字,末了又补了句 “学海无涯苦作舟”。小女孩看着字眼睛发亮:“像电视剧里的状元郎真迹!我要发朋友圈!”

“朋友圈?” 苏明远想起李芳说过的 “现代飞鸽传书”,不禁莞尔。他掸了掸青衫上的雪粒,忽然瞥见胡同口停着辆三轮车,车斗里堆满了印有 “苏明远同款” 的文创产品:玉佩、折扇、甚至还有印着 “状元及第” 的马克杯。

“苏先生!” 卖文创的王大姐远远打招呼,头上的红围巾被风吹得飘起来,“您看这玉佩,跟您戴的那块一模一样!都是从潘家园‘淘’的老货!”

苏明远凑近一看,差点笑出声 —— 所谓 “同款玉佩” 分明是塑料材质,刻着歪歪扭扭的 “状元及第”,绳结还是用现代尼龙线编的。他摸摸自己胸前的真玉佩,那是庆朝老家的传家宝,温润的羊脂玉上刻着 “忠孝两全”,与这些粗制滥造的玩意儿天差地别。

“王大姐,这玉佩……” 他话未说完,就被另一个声音打断。

立冬后的故宫,红墙映着残雪,像一幅被岁月晕染的古画。苏明远抱着一摞古籍善本,正往文华殿走 —— 他受邀为 “古代科举展” 担任顾问。青石板路上,他的棉靴踩在薄冰上,发出 “咯吱” 的轻响,惊飞了檐角的灰鸽子。

“苏先生!留步!”

脆亮的呼喊声从身后传来。苏明远转身,见一位身着藏青色呢子大衣的女士,踩着高跟鞋小跑过来,发梢上还沾着几片雪花。她怀里抱着个巨大的文件夹,封皮上印着 “故宫文创开发方案”,边角被磨得发毛,显然经过无数次翻阅。

“您好,我是故宫文创的陈墨。” 她伸出手,又忽然意识到什么,忙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掌心,“久仰大名,今天可算‘逮’到您了!”

苏明远注意到她袖口露出的红色织锦,正是故宫藏品 “明黄缎绣云蟒纹朝袍” 的纹样。这种古今混搭的穿搭风格,倒与他的 “汉服配秋衣” 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墨领着苏明远走进漱芳斋,屋里的暖炉烧得正旺,墙上挂着《雍正行乐图》—— 画中皇帝穿着洋装,手持望远镜,与眼前的场景形成奇妙呼应。她推开桌上的茶盏,腾出块空地,小心翼翼地展开设计图。

“您看这个‘状元及第’系列。” 她的指尖划过纸面,“我们想做三款产品:第一款是‘八股文便签本’,每页印一句经典破题,方便现代人写工作总结;第二款是‘状元帽 USb 加湿器’,雾汽从帽翅里冒出来,像极了金榜题名时的‘御赐烟霞’;第三款……”

“且慢。” 苏明远忽然抬手,指着 “八股文便签本” 上的配图 —— 一个穿着西装的卡通人物,正皱着眉头写 “破题”,旁边配文 “今日 KpI:代圣贤立言”。他忍俊不禁,“陈女士,八股文虽讲格式,却非‘代圣贤立言’,而是考生需以圣贤视角阐述己见,类似今之‘角色扮演’。”

陈墨的耳朵尖微微发红:“是我们考据不细。但苏先生,您不觉得这种古今反差很有趣吗?就像《雍正行乐图》里,皇上穿西装玩 cosplay——”

“原来那叫‘cosplay’。” 苏明远想起自己初到现代时,因 “拱手作揖” 被误认为 coser 的经历,不禁感慨,“某曾见《庆朝野史》载,徽宗皇帝喜穿胡服逛瓦舍,时人亦视为‘新奇’。可见‘古今混搭’,古已有之。”

谈话间,陈墨忽然盯着苏明远胸前的玉佩出神。那是块羊脂玉,刻着 “忠孝两全” 四字,因常年佩戴,边角已磨得温润。

“苏先生,这玉佩能借我看看吗?” 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我们正想开发‘状元信物’系列,您这玉佩简直是现成的 Ip!”

苏明远刚取下玉佩,陈墨忽然 “啊” 的一声 —— 原来她的毛衣链勾住了玉佩绳结。两人手忙脚乱地解绳结,陈墨的脸涨得通红:“对不起对不起!我们文创部总说‘让文物活起来’,没想到先让您的玉佩‘卡壳’了……”

“无妨。” 苏明远看着她手忙脚乱的模样,忽然想起李芳第一次帮他系汉服腰带时的场景,“某初至此时,连拉链都不会用,曾把卫衣穿成‘右衽’,被林婉儿笑了半日。”

玉佩终于解开,陈墨掏出笔记本记下:“右衽汉服元素,可开发可逆穿卫衣……” 她忽然抬头,眼中闪着光,“苏先生,您说要是把‘科举放榜’做成盲盒,考生抽到‘状元’时能弹出小纸条,上面写‘今日宜: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不是很有意思?”

苏明远摸着下巴思索:“若在盲盒里藏一枚微型毛笔,附《三字经》片段,或许更合‘开卷有益’之意。”

“妙!” 陈墨在笔记本上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墨点溅在 “状元帽加湿器” 的设计图上,倒像极了科举放榜时的朱砂批红。

不知不觉,西斜的太阳将漱芳斋的窗棂映成金色。陈墨收拾设计图时,一张泛黄的纸页掉了出来。苏明远捡起一看,竟是她手写的《文创开发手记》,里面夹着半片枯黄的槐树叶。

“这是去年秋天在武英殿捡的。” 她见状解释道,“那天我正为‘故宫猫’文创发愁,看见落叶飘在《千里江山图》复制品上,忽然想到‘猫爪踩出山水墨痕’的点子 —— 您看,文化灵感有时候就藏在这些‘无用’的小事里。”

苏明远想起自己用梧桐叶做书签的习惯,点点头:“某在书院教孩子们书法,常让他们用枯枝蘸水在青砖上写 —— 无纸无墨,却能让他们专注于笔势。正如陈女士所言,‘无用’之处,或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