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杨仪听说前方有敌军拦截,急忙派人去侦察。回报说魏延烧断了栈道,带兵拦路。杨仪大惊道:“丞相在世时,就料到这人日后必反,没想到今天真的反了!现在他切断了我们的退路,该怎么办?”费祎说:“这人肯定先向天子上奏,诬陷我们造反,所以才烧断栈道,阻挡我们的退路。我们也应该向天子上表,陈述魏延的反叛行为,然后再想办法对付他。”姜维说:“这里有一条小路,叫槎山,虽然崎岖险峻,但可以绕到栈道后面。”一面写表奏报天子,一面带领人马向槎山小道进发。
再说后主刘禅在成都,寝食难安,坐立不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成都的锦屏山崩塌了,于是惊醒,坐等天亮,召集文武百官,入朝解梦。谯周说:“我昨天晚上观察天文,看见一颗星,赤色,光芒有角,从东北方落到西南方,预示着丞相有大凶之事。现在陛下梦见山崩,正好应了这个征兆。”后主更加惊恐。忽然传来消息说李福到了,后主急忙召他进来询问。李福叩头哭着禀报说丞相已经去世,把丞相临终时的话详细说了一遍。后主听后大哭道:“天要亡我啊!”哭得晕倒在龙床上。侍臣把他扶到后宫。吴太后听说后,也放声大哭不止。文武百官无不哀痛,百姓个个流泪。后主连日伤感,不能上朝。忽然传来消息说魏延上表奏报杨仪造反,群臣大惊,入宫奏报后主,当时吴太后也在宫中。后主听后大惊,命近臣读魏延的上表。大致内容是:“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臣魏延,诚惶诚恐,叩首上言:杨仪总揽兵权后,率领众人造反,劫持丞相的灵柩,企图引敌人入境。我先烧断了栈道,派兵把守防御。谨此奏闻。”读完后,后主说:“魏延是勇将,完全有能力抵挡杨仪等人,为什么要烧断栈道?”吴太后说:“我曾听先帝说过:诸葛亮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多次想杀他;但念他作战勇猛,所以姑且留着用他。现在他上奏说杨仪等人造反,不能轻易相信。杨仪是文人,丞相委以长史重任,肯定是因为他可用。今天如果听信一面之词,杨仪等人必然投奔魏国。这件事应该深思熟虑,不能仓促行事。”
众官正在商议,忽然传来消息说长史杨仪有紧急上表到了。近臣拆开上表读道:“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诚惶诚恐,叩首谨表:丞相临终,把大事委托给我,我照旧制办事,不敢变更,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现在魏延不遵丞相遗言,擅自带领本部人马,先进入汉中,放火烧断栈道,劫持丞相灵车,图谋不轨。事情发生得很突然,谨此飞章奏闻。”太后听完,问:“你们的看法如何?”蒋琬上奏说:“依臣愚见:杨仪虽然性情急躁,不能容人,但在筹划粮草、协助军机方面,和丞相共事多年,现在丞相临终把大事委托给他,他肯定不是反叛之人。魏延平时依仗功劳自高自大,别人都对他俯首帖耳;只有杨仪不买他的账,魏延心怀怨恨;现在见杨仪总兵,心中不服,所以烧断栈道,切断他们的退路,又诬陷上奏,企图陷害。臣愿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杨仪不会反叛。实在不敢担保魏延。”董允也上奏说:“魏延自恃功劳高,常有不满之心,口出怨言。以前他不敢反叛,是害怕丞相。现在丞相刚去世,他乘机作乱,势在必行。至于杨仪,才干敏捷,被丞相任用,肯定不会反叛。”后主说:“如果魏延真的反叛,该用什么办法抵御他?”蒋琬说:“丞相一直怀疑这人,肯定留有遗计授给杨仪。如果杨仪没有依靠,怎么能退回谷口呢?魏延肯定中计了。陛下放心。”没过多久,魏延又上表,告发杨仪反叛。正在看表的时候,杨仪的上表又到了,奏报魏延反叛。二人接连上表,各说各的理。忽然传来消息说费祎到了。后主召他进来,费祎详细奏报了魏延的反叛情况。后主说:“如果是这样,就让董允带着符节去劝解,用好话安抚。”董允奉命而去。
却说魏延烧断栈道,驻兵南谷,把守隘口,自以为得计;没想到杨仪、姜维日夜带兵抄到南谷后面。杨仪担心汉中有失,派先锋何平带三千兵先行。杨仪和姜维等人带兵护送灵柩向汉中进发。
再说何平带兵径直来到南谷后面,擂鼓呐喊。侦察兵飞报魏延,说杨仪派先锋何平从槎山小路抄来挑战。魏延大怒,急忙披挂上马,提刀带兵迎战。两军对阵,何平出马大骂道:“反贼魏延在哪里?”魏延也骂道:“你帮着杨仪造反,还敢骂我!”何平叱道:“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怎么敢造反!”于是扬鞭指着川兵说:“你们都是西川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世时,不曾亏待你们,现在不能助纣为虐,应该各自回家乡,等候赏赐。”众军听了,大喊一声,散去大半。魏延大怒,挥刀纵马,直取何平。何平挺枪迎战。战了没几个回合,何平诈败而逃,魏延随后追赶。众军弓弩齐发,魏延掉转马头而回。看见众军纷纷溃散,魏延大怒,拍马赶上,杀了好几个人,但还是无法阻止;只有马岱所带的三百人不动,魏延对马岱说:“你真心助我,事成之后,决不亏待你。”于是和马岱追杀何平。何平带兵飞奔而去。魏延收聚残军,和马岱商议说:“我们投奔魏国,怎么样?”马岱说:“将军这话太不明智了。大丈夫为什么不自己图霸业,却轻易向别人屈膝呢?我看将军智勇双全,两川的人,谁能抵挡?我发誓和将军先取汉中,然后进攻西川。”魏延大喜,于是和马岱带兵直取南郑。姜维在南郑城上,看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风拥而来。姜维急忙派人请杨仪商议说:“魏延勇猛,又有马岱相助,虽然兵力不多,用什么计策才能退敌呢?”杨仪说:“丞相临终,留了一个锦囊,嘱咐说:如果魏延造反,临阵对敌的时候,才能打开,里面有斩魏延的计策。现在应该拿出来看看。”于是拿出锦囊拆开,上面写着:“等到和魏延对敌的时候,马上才能打开。”姜维大喜说:“既然丞相有嘱咐,长史可以收好。我先带兵出城,摆开阵势,你就来。”姜维披挂上马,手持长枪,带三千军,打开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摆开阵势。姜维挺枪立马在门旗下,高声大骂道:“反贼魏延!丞相并没有亏待你,今天为什么反叛?”魏延横刀勒马说道:“伯约,不关你的事。只叫杨仪来!”杨仪在门旗影里,打开锦囊看了里面的计策,非常高兴,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笑着说:“丞相在世时,就知道你日后必反,让我做好准备,今天果然应了他的预言。你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就是真大丈夫,我就献上汉中城池给你。”魏延大笑道:“杨仪匹夫听着!如果诸葛亮在世,我还会怕他三分;他现在已经死了,天下谁敢和我对抗?别说连叫三声,就是叫三万声,又有什么难的!”于是魏延提刀按住缰绳,站在马上大喊:“谁敢杀我?”话音未落,脑后一人厉声回应:“我敢杀你!”话音刚落,刀光一闪,魏延就被斩于马下。众人见状,无不惊骇。斩杀魏延的正是马岱。原来诸葛亮临终时,授给马岱密计,只要等到魏延喊叫时,就出其不意地将其斩杀。当日,杨仪读完锦囊中的计策,知道马岱已经埋伏在那里,便按照计划行事,果然杀死了魏延。后人有诗赞道:“诸葛亮早已识破魏延的反叛之心,预先留下锦囊妙计,令人难以预料,最终马岱成功斩杀了魏延。”
再说董允还没赶到南郑,马岱已经斩杀了魏延,与姜维合兵一处。杨仪立刻写表章连夜奏报后主。后主下诏说:“既然已经明确了魏延的罪行,但念其过去的功劳,赐棺木安葬他。”杨仪等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到成都,后主带领文武百官,全部身着孝服,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天动地。后主命人将灵柩扶入城中,停放在丞相府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守孝居丧。后主回到朝堂,杨仪自己捆绑起来请求治罪。后主让近臣解开他的绑缚,说道:“如果不是你依照丞相的遗教行事,灵柩怎能顺利归来,魏延又怎能被消灭?保全大局,都是你的功劳啊。”于是加封杨仪为中军师。马岱因讨逆有功,被授予魏延原来的爵位。杨仪呈上诸葛亮的遗表。后主看完后,大哭一场,下诏选择墓地安葬诸葛亮。费祎上奏说:“丞相临终时,嘱咐葬于定军山,不用砖石建造坟墓,也不用任何祭品。”后主依从了。选择当年十月的吉日,后主亲自送灵柩到定军山安葬。后主下诏祭祀,追封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下令在沔阳建庙,四季祭祀。
后来杜甫有诗赞道:“丞相祠堂在哪里寻?锦官城外柏树森森。映照台阶的碧草自成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音。三顾茅庐多次商讨天下大计,两朝开国辅佐老臣一片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又一首诗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