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徐庶日夜兼程赶往许昌。曹操得知徐庶已到,便命令荀彧、程昱等一众谋士前去迎接。徐庶进入相府拜见曹操。曹操说道:“您是才识高超之人,为何要屈身去辅佐刘备呢?”徐庶回答说:“我自幼逃难,在江湖漂泊,偶然来到新野,便与刘备交情深厚。如今老母在此,承蒙您关怀,我不胜羞愧感激。”曹操说:“您如今来到这里,正好可以早晚侍奉老母亲,我也能聆听您的高见了。”徐庶拜谢后退出相府。他急忙去见母亲,一到堂下便哭着跪拜。母亲大惊,问道:“你为何来到这里?”徐庶说:“最近我在新野辅佐刘豫州,因为收到母亲的书信,所以日夜兼程赶来。”徐母顿时勃然大怒,拍着桌子骂道:“你这没出息的孩子,在江湖飘荡数年,我以为你学业有所长进,没想到反而不如从前!你既然读过书,就该知道忠孝难以两全。难道你不明白曹操是欺君罔上的奸贼吗?刘玄德仁义之名传于四海,况且他又是汉室宗亲,你既然辅佐他,算是遇到明主了。如今仅凭一封伪造的书信,也不仔细分辨,就弃明投暗,给自己招来恶名,真是愚蠢至极!你我之间还有什么脸面相见!你玷污祖宗,白白活在这天地之间!”骂得徐庶伏在地上,不敢抬头,母亲转身走进屏风后面去了。没过多久,家人出来通报说:“老夫人在房梁上上吊自尽了。”徐庶急忙跑进去抢救,可母亲已经气绝身亡。
后人有一首《徐母赞》称赞道:“贤良的徐母,美名流传千古:坚守节操毫无亏欠,对家庭有所补益;教育儿子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自己却甘愿身处艰苦的环境;气节如同高山般巍峨,正义之情发自内心深处;赞美刘备,痛斥曹操;不畏惧鼎镬烹煮之刑,也不害怕刀斧加身;只担心后代子孙,玷污祖宗名誉。她的行为如同伏剑自刎的烈士,堪比剪断织布机经线以劝学的孟母;活着的时候获得了贤良的名声,死后死得其所:贤良的徐母,美名流传千古!”
徐庶见母亲已死,哭得昏死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曹操派人带着礼物前来慰问吊唁,自己还亲自前往祭奠。徐庶把母亲的灵柩安葬在许昌南郊,守丧守墓。凡是曹操赏赐的东西,徐庶一概不接受。此时曹操打算商议南征之事。荀彧劝谏说:“天气寒冷,不宜用兵,暂且等到春天暖和了,才可以长驱直入,大举进攻。”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引来漳河的水建成一个池子,名叫玄武池,在里面训练水军,准备南征。
再说刘备正在准备礼物,打算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忽然有人来报:“门外有一位先生,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大的衣带,道骨仙风,气质不凡,特地前来拜访。”刘备说:“这莫非就是孔明先生?”于是整理好衣服出门迎接。一看,原来是司马徽。刘备十分高兴,把他请进后堂,让他坐在上座,下拜问道:“我自从与您分别后,因为军务繁忙,一直没能前来拜访。如今您光临,让我多年仰慕之情得到极大宽慰。”司马徽说:“听说徐元直在这里,我特地来与他见一面。”刘备说:“最近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他母亲派人送来书信,把他召回许昌去了。”司马徽说:“这是曹操的计谋啊!我向来知道徐母最为贤良,虽然被曹操囚禁,肯定不会写信召唤儿子,这封信一定是假的。徐元直如果不去,他母亲还能活着;如今他要是去了,他母亲必死无疑!”刘备惊讶地询问原因,司马徽说:“徐母深明大义,一定会因儿子弃明投暗而羞愧,不愿见他。”
刘备说:“元直临走的时候,推荐了南阳的诸葛亮,这个人怎么样?”司马徽笑着说:“元直要走就走好了,为什么又把他牵扯出来,让他费尽心血呢?”刘备说:“先生为何这么说?”司马徽说:“孔明与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以及徐元直四人是亲密好友。这四人追求学问的精深纯粹,只有孔明能从宏观上把握要领。孔明常常抱着膝盖,悠然长吟,还指着这四人说:‘你们将来做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众人问孔明的志向如何,孔明只是笑笑不回答。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其才能不可估量啊。”刘备说:“为何颍川有这么多贤能的人呢?”司马徽说:“从前有个叫殷馗的人擅长观察天文,曾经说群星聚集在颍川的分野,这个地方必定有很多贤能之士。” 这时关羽在一旁说:“我听说管仲、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功绩显赫,闻名天下。孔明把自己比作这两人,是不是太自负了?”司马徽笑着说:“依我看,他不该和这两人相比,我觉得他可以和另外两人相提并论。”关羽问:“哪两人?”司马徽说:“可以比作使周朝兴盛八百年的姜子牙、使汉朝兴旺四百年的张子房。”众人听了都十分惊愕。 司马徽走下台阶告辞要走,刘备挽留不住。司马徽出门后,仰天大笑说:“卧龙虽然遇到了明主,却没遇到合适的时机,可惜啊!”说完,飘然而去。
刘备感叹道:“真是一位隐居的贤士啊!” 第二天,刘备同关羽、张飞以及随从等人来到隆中。远远望见山边有几个人,扛着锄头在田间耕种,还唱着歌:“苍天如同圆圆的盖子,大地好似棋盘;世间众人像棋子般黑白分明,来来往往为荣辱争斗:荣耀的人自然安逸,屈辱的人必定忙碌。南阳有位隐居的人,高枕无忧睡不足!”刘备听到歌声,勒住马缰绳,唤来农夫问道:“这首歌是什么人作的?”农夫回答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哪里?”农夫说:“从这座山往南,那一带高冈就是卧龙冈。冈前稀疏的树林里有间茅草屋,就是诸葛先生高卧的地方。”刘备向他道谢,策马前行。没走几里路,远远望见卧龙冈,果然景致清幽,非同一般。
后人有一首古风专门描述卧龙先生的住处,诗里是这么写的:“在襄阳城西边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带高冈依偎着潺潺流水。那高冈蜿蜒曲折,仿佛要压到云朵的底部,流水潺潺,飞溅的水花如同石髓一般。山冈的走势,就像一条困龙盘绕在石头上,整体形状又好似一只凤凰静卧在松荫之中。一扇柴门半掩着,守护着那间茅草屋,屋里住着一位超凡的高人,此刻或许正悠然安卧。屋前修长的竹子交错生长,犹如排列整齐的翠绿屏风,四季更迭,篱笆旁的野花始终散发着阵阵芬芳。床头堆满了书籍,可见主人饱读诗书,与他来往相聚的,也都是些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时常会有苍猿前来轻叩柴门,献上果实,而守护门户的老鹤,在夜晚也会静静聆听经文。主人用古锦精心包裹着名贵的琴,收藏在囊中,墙壁上则挂着一把装饰有七星图案的宝剑。住在这茅庐中的先生,气质高雅、超凡脱俗,闲暇之时,还会亲自耕种劳作。他一直在等待着如同春雷般的时机,将他从梦中唤醒,届时他必将一鸣惊人,以雄才大略安定天下。”
刘备来到庄前,下马亲自叩响柴门,一个童子出来询问。刘备说:“我是汉朝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地来拜见先生。”童子说:“我记不住这么多名字。”刘备说:“你就说刘备来访。”童子说:“先生今天一早出门了。”刘备问:“到哪里去了?”童子说:“行踪不定,不知道去了哪里。”刘备问:“什么时候回来?”童子说:“回来的日期也不确定,或许三五天,或许十几天。”刘备十分惆怅。张飞说:“既然见不到,那就回去吧。”刘备说:“再等一会儿。”关羽说:“不如先回去,再派人来打听。”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嘱咐童子:“如果先生回来,就说刘备来拜访过。”于是上马,走了几里路,又勒住马回头观看隆中景物,只见山不高却秀丽雅致,水不深却清澈透明;土地不宽广却平坦,树林不大却枝叶茂盛;猿猴与仙鹤相互亲近,松树与竹林翠绿相交。刘备观赏不已,忽然看见一个人,容貌不凡,风度潇洒,头戴逍遥巾,身穿黑布袍,拄着藜杖从山边的小路走来。刘备说:“这一定是卧龙先生!”急忙下马向前施礼,问道:“先生莫非就是卧龙先生?”那人说:“你是哪位将军?”刘备说:“我是刘备。”那人说:“我不是孔明,我是孔明的朋友,博陵的崔州平。”刘备说:“久闻您的大名,有幸相遇。恳请您就在此地稍坐,请教您一些事情。” 两人在林间的石头上相对而坐,关羽、张飞在一旁站立侍奉。
崔州平说:“将军为什么想见孔明呢?”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四方动荡不安,我想见孔明先生,寻求安邦定国的计策。”崔州平笑着说:“将军以平定乱世为己任,这固然是仁义之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没有固定的规律。自从汉高祖斩蛇起义,诛灭无道的秦朝,是由乱世进入太平之世;到了汉哀帝、汉平帝的时候,太平了两百年,王莽篡位叛逆,又从太平之世进入乱世;光武帝中兴,重新整顿基业,又由乱世进入太平之世;到如今又过了两百年,百姓安居乐业已久,所以战争又四处兴起,这正是从太平进入乱世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平定。将军想让孔明扭转乾坤,恐怕不太容易,只是白费心力罢了。难道没听说顺应天命的人安逸,违背天命的人辛劳;命运的安排,人力无法强行改变吗?” 刘备说:“先生所说,确实是高见。但我身为汉室宗亲,理应匡扶汉室,怎么敢把希望寄托于命运呢?”崔州平说:“我只是个山野村夫,不值得与您谈论天下大事,刚才承蒙您询问,所以才冒昧说说。”刘备说:“承蒙先生教诲。但不知道孔明到哪里去了?”崔州平说:“我也想去拜访他,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刘备说:“请先生同我一起到我那里去,怎么样?”崔州平说:“我生性喜欢闲散,早已无意于功名,容我他日再与您相见。”说完,作了个长揖便离开了。
刘备与关羽、张飞上马前行。张飞说:“孔明没访到,却遇到这个迂腐的书生,闲聊了这么久!”刘备说:“这也是隐士的言论啊。” 三人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刘备派人去打听孔明的消息。回报说:“卧龙先生已经回来了。”刘备便吩咐备马。张飞说:“不过是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派人把他叫来就行了。”刘备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孟子说过:想要见贤能的人却不依照合适的方法,就好像想让他进来却关着门。孔明是当世大贤,怎么能召唤他呢!”于是上马再次前往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骑马跟随。当时正值隆冬,天气严寒,阴云密布。走了没几里路,忽然北风呼啸,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山峦如同玉堆砌而成,树林仿佛银装素裹。张飞说:“天寒地冻,连打仗都不用,何必去见一个没什么用处的人呢?不如回新野躲避风雪。”刘备说:“我正是想让孔明知我求贤的诚意。如果你们怕冷,可以先回去。”张飞说:“死都不怕,还怕冷吗!只是担心哥哥白白耗费心思。”刘备说:“别多说了,只管跟着我一起去。” 快到茅庐的时候,忽然听到路旁酒店里有人唱歌。刘备停住马仔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