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79章 )能源革新与科技突破(2 / 2)

话音未落,泽娜已经抱着石墨烯-铌合金的材料模型撞进他的工作区,飘散的银色卷发几乎扫到他的鼻尖。

“老古板,看看这个!”泽娜将超导体模型甩在全息投影中央,纳米级晶格结构在蓝光中流转,“用这种材料做引力场发生器的基底,既能扛住强引力,又能把量子比特的热噪声压到最低!”

马洛克刚要开口反驳,却发现对方调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竟与自己量子引力耦合方程的参数完美契合。

两人的手指同时戳向悬浮的3d模型,指尖相触的瞬间又触电般弹开。

接下来的187天,恒温舱里始终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敲击声——马洛克推导的引力场调控算法,总会在某个凌晨三点精准落入泽娜的材料应力优化程序;而泽娜发现的超导临界温度异常,又恰好成为马洛克修正方程的关键变量。

当泽娜因连续72小时实验昏过去时,马洛克默默把自己的提神片塞进她的咖啡杯;而马洛克犯偏头痛时,泽娜调配的神经舒缓剂总会准时出现在他的工位。

当“量子-引力场协同冷却”装置完成最终组装时,特制防震舱内的微型引力场发生器开始以普朗克频率震荡。

泽娜的睫毛紧张地颤动着,看着量子比特被缓缓置入扭曲的时空泡。仪器面板的温度读数开始疯狂跳动,最终定格在10?3K的绿色数字上。

“成功了!”泽娜突然转身,激动地直接将带着草莓香气的吻印在马洛克的脸颊上,让咱老马一阵错愕。

这位向来面瘫的物理学家耳朵瞬间红透,连耳尖都泛着不正常的绯色。

他倒退着撞上实验台,打翻的液氮罐腾起白雾,却还固执地举起数据板:“冷、冷静点,这个……误差率降到10??只是初步结果!”

实验室的警报声突然转为欢快的电子音,维克斯目瞪口呆地看着错误率曲线笔直下坠。

在这场与量子物理极限的较量中,马洛克和泽娜的合作堪称天作之合。他们面对的核心难题,是如何让脆弱的量子比特在外界干扰下保持稳定——这就好比在狂风暴雨中让一根羽毛永远悬停。

马洛克提出的思路,是利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曲率的概念:通过制造微型引力场,扭曲量子比特周围的时空,形成一个能隔绝外界干扰的“防护罩”。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找到一种既能承受强引力,又不会产生额外噪声的特殊材料。

这时泽娜带来了关键突破。她研发的石墨烯-铌合金超导体,就像为引力场发生器量身定制的骨架。这种材料不仅能承载高强度的引力场,还具备极低的热噪声,就像给量子比特打造了一张超静音的“摇篮”。

两人通过187天天作之合般的精密配合,成功攻克了一道道科研难题。马洛克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不断优化引力场的调控算法,就像给“防护罩”调整最佳的形状和强度;泽娜则专注于材料性能的微调,确保超导体在极端条件下依然稳定可靠。

他们的工作就像在雕琢一件精密的艺术品:先用量子比特搭建起计算的“基石”,再用微型引力场制造出“保护罩”,最后用特制的超导体作为“框架”。

当这个名为“量子-引力场协同冷却”的装置启动时,微型引力场发生器以极高频率震荡,在量子比特周围形成扭曲的时空泡。在接近绝对零度(10?3K)的超低温环境下,外界干扰就像撞上无形的墙壁,再也无法影响量子比特的状态。

这一突破,让量子计算机的错误率从10?2骤降至10??,运算可靠性提升了千倍,标志着林轩文明在量子计算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如今,当林轩文明的星际舰队在光年尺度的星图上规划航线时,舰桥中央的量子计算机只需0.3秒就能完成三维引力场建模。那些曾需要舰队花费数周计算的航行路径,现在不过是林轩机械手指轻点间的瞬息运算。

量子通讯网络的搭建同样充满挑战。传统量子密钥分发在长距离传输中易受引力场波动干扰。

团队打算构建“量子纠缠网络矩阵”,在每个星际通讯节点部署量子纠缠源,利用量子与引力场耦合理论,使纠缠光子对在引力场波动中保持稳定关联。但实际研发过程困难重重。林轩和维克斯等人主导了各个难关的攻坚工作。

地球历2648年,伽马五号星观测站的穹顶外,星云漩涡在真空里缓缓舒展,而环形实验室中,维克斯的全息投影笔重重戳在星图上,红色警示线沿着假想的通讯链路疯狂跳动:“传统量子密钥在穿越奥尔特星云时,误码率超过58%!这引力场波动比太阳风暴还邪乎!”

“甭慌,咱给量子密钥穿件‘防弹衣’!”林轩的机械手指在空中划出量子纠缠图谱,量子之芯瞬间生成327种应对方案,“知道量子与引力场耦合不?就像给光子找个伴儿,引力场晃悠的时候,这对‘小情侣’手牵手就不容易散!”他将两个纠缠光子的模型拽到中央,金属关节发出咔嗒脆响,“在每个通讯节点塞个量子纠缠源,让光子们组团抵抗干扰!”

一旁的泽娜刚要提问,马洛克已经调出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推演:“理论可行,但量子态在强引力场中极易坍缩。”这位不苟言笑的物理学家推了推防辐射眼镜,全息屏上跃出时空曲率与量子相干性的关联曲线。

就在气氛即将凝固时,泽娜突然抱着石墨烯-铌合金的改良样本接着说:“用这个做纠缠源的防护罩!既屏蔽引力干扰,又能保持量子态稳定!”

真正的攻坚战在三个月后打响。当团队在伽马主星和伽马五号星间测试首条通讯链路时,伽马八号星的潮汐引力场突然引发量子密钥大规模坍缩。

“启动动态纠缠态编码!”维克斯的声音在真空舱内回荡,她调出的新算法如同流动的银河,“把密钥拆成256个纠缠态碎片,就像撒出去的渔网,这边破了那边补!”

此时的林轩则展现出量子态意识流的恐怖效率。他的量子之芯同时操控着127个备用通道,机械手指在虚空中编织出复杂的拓扑网络:“瞧见没?这就跟老北京城的胡同似的,此路不通就换条道!”

当某个节点的量子态坍缩时,备用纠缠源会在10??秒内自动激活,通过预先设定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重组密钥。

这套“量子纠缠网络矩阵”的核心,是利用量子与引力场的特殊耦合效应。科学家发现,当两个纠缠光子处于特定量子态时,引力场的扰动反而会强化它们之间的关联。就像两个默契的舞者,外界的推力反而能让他们的舞步更加协调。

而256位动态纠缠态编码技术,则如同给量子密钥加上了无数个备用密码本。一旦某个密码被干扰破坏,系统会立即启动量子态坍缩,通过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在备用通道瞬间生成新的密钥。

新研发的256位量子密钥采用动态纠缠态编码技术,当传输遇干扰时,系统自动触发量子态坍缩,通过备用通道重新生成密钥。

最终,1光年距离内的三维全息影像传输,延迟从数小时缩短至10分钟以内,实现了星际间的高效通讯。

在第一束承载着三维全息影像的量子信号从伽马主星附近的通讯站跨越30万万公里传回伽马五号星球时,实验室传出一阵欢呼。

维克斯盯着监测屏上以秒论的延迟数据,指尖在零重力环境中轻轻颤动:“我们终于让通讯学会了抄近道。”

而林轩则晃了晃机械手指,在全息墙上敲出一串文字:“以后星际唠嗑,再也不用等得黄花菜都凉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