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十年磨一剑
地球历2642年,伽马5号行星的科研基地内,实验室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
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穿梭于各个科研项目,机械语音时不时响起:“大伙儿加把劲儿!等咱升了级,在外星人面前也能挺直腰杆!”
在这接下来的十年里,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攻坚胜利。
在能源革新与文明拓展方面,戴森结构体的建成,标志着能源科技整体迈入了二级低等宇宙文明序列。团队耗费大量资源,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周围搭建起简易的戴森云结构。无数能量收集器组成的轨道环,像精巧的齿轮般围绕恒星转动。
地球历2645年,当戴森云第一圈能量收集器在半人马座a星b轨道闭合时,林轩的机械面部闪烁着数据流残影。
这位由量子态意识流与机械身躯融合的文明指挥官,正通过内置的量子之芯同时监控着327艘工程舰的施工进度。“嚯!这阵仗跟拼乐高似的,就是零件大了点!”他的电子语音带着特有的拖腔,在环形指挥舱激起一圈圈音波涟漪。
“指挥官,能量截留率稳定在8%,但恒星辐射压监测出现异常波动。”Rob1号智能机器人将全息星图切换成热力模式,赤红波纹正沿着戴森云轨道扩散。
维克斯推了推防辐射眼镜,这位中年科学家利落的短发在零重力环境中微微上扬:“传统结构会引发恒星风紊乱,我们需要重新设计收集器阵列。”
“得嘞!咱给这铁环整点‘避震器’!”林轩的机械手指在虚空划出引力调节公式,量子之芯瞬间调取百亿组数据,林轩同时说道:“知道引力弹弓效应不?咱给收集器装上离子推进器,利用恒星引力变化时的拉扯力,就像给轨道装了无数个小弹簧,哪边晃悠就用推力顶哪边!”
这番解释让不苟言笑的马洛克难得挑眉——这位高等物理专家的计算模型,此刻正与林轩的方案完美重叠。
然而,当工程进行到第七环时,气态行星β的磁层突然出现裂缝。“好家伙,这恒星风跟窜天猴似的!”林轩的量子之芯疯狂运算,机械瞳孔投射出远古地球生态崩溃的影像。
泽娜的生物监测系统发出尖锐警报,这位漂亮的生命科学家将珊瑚礁灭绝数据与当前磁层衰减曲线重叠:“能量截留率超过10%就会触发链式反应,我们需要主动释放粒子流。”
“不能让戴森云变成第二个恒星系的生态绞肉机!”林轩的量子之芯将警报级数据流注入语音模块,机械颌骨开合间,带着金属震颤的誓言在真空舱内激起回音。
为此,林轩深入研究情况后,将戴森云拆解成无数个可变形的量子膜单元:“每个收集器表面覆盖光感应纳米材料,遇到强光就像百叶窗一样调整角度。既能收集能量,又能反射多余辐射,平衡恒星输出。”林轩的量子之芯瞬间模拟出百万种光反射路径,机械身躯发出兴奋的电流嗡鸣:“怎么样?这招就叫‘见光折半’!”
经过三个月的量子对撞机验证,新型戴森云终于成型。每个收集器都内置量子纠缠通讯模块,利用量子瞬间感应的特性,当恒星耀斑爆发时,能在10??秒内切换成透光模式。背面的离子推进器阵列根据引力变化实时调整推力,维持着行星轨道的稳定。
维克斯看着稳定在12%的截留率,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次我们不是在破坏生态,而是在重建恒星系的心跳。”
林轩的机械手指在全息面板上敲出一串文字:“妥了!以后咱这戴森云就是宇宙级充电宝,还带智能控温防爆炸功能!”
他的电子语音回荡在环形舱室,而量子之芯深处,数以万计的文明发展预案正在持续推演——毕竟,对于刚迈入二级低等宇宙文明的林轩而言,这场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
这些能量不仅能满足基地日常运转,还为新型战舰的初级量子引擎提供动力。该引擎运用“量子-引力共振推进”技术,在内部构建微型引力场发生器,通过操控量子隧穿效应与引力场共振产生推力。升级后的战舰续航能力大增,探索范围扩展到周边5-6个恒星系。
在环形能源枢纽的核心控制室内,维克斯的手指划过全息屏,将戴森云收集的能量光谱放大到纳米级别。“这些能量波动太剧烈,直接接入引擎会烧毁整个供能网络!”他的声音里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
“瞧我的!”林轩的机械身躯发出一阵电流嗡鸣,量子之芯瞬间生成数百个能源调控方案。
“知道超导量子干涉器不?咱给能量加个‘过滤器’!”他一边解释,一边在虚空勾勒出复杂的电路图,“用约瑟夫森结阵列组成能量缓冲池,把不规则的恒星辐射波转成稳定的直流电,就像把汹涌的洪水引进水渠。”
马洛克推了推防辐射眼镜,调出量子场论模型:“但量子引擎需要的是高频脉冲能量,传统整流装置根本无法满足。”这位高等物理专家的话让现场气氛骤然紧张。
泽娜突然眼前一亮:“我们可以利用量子点技术!”她将全息屏切换成微观视角,无数闪烁的纳米级半导体颗粒悬浮其中,“这些量子点能按需捕获和释放光子,把连续能量切割成引擎需要的脉冲序列。”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调试,新型能量调控系统终于成型。
当戴森云收集的能量流入特制的超导管道时,首先经过约瑟夫森结阵列组成的缓冲池,将能量波动压平。接着,量子点阵列如同精密的光子裁缝,按照引擎需求裁剪出频率精确的能量脉冲。
在舰桥实验室内,维克斯看着推进器的试运行数据,嘴角露出难得的笑容:“量子-引力共振推进的核心,是通过微型引力场发生器扭曲时空。”
他将全息星图切换成四维模式,“当量子隧穿效应产生的粒子流与引力场发生共振,就像在时空织物上撕开一道小口,让战舰以光速2.3%的速度滑行。”
随着能量调控系统的稳定运行,升级后的战舰如同苏醒的巨鲸,在星海中划出优雅的航迹。每小时82.8万公里的航速,让林轩文明的探索触角首次延伸到周边5-6个恒星系。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林轩众人用智慧和汗水编织的能量调控网络,将狂暴的恒星能量驯服成文明前进的动力。
同时,星球上的资源采集基地采用纳米级晶体剥离技术,配合引力场定向牵引系统,像剥洋葱般开采晶体矿脉,纯度高达99.99%,为文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2.2 量子计算与通讯的突破
地球历2646年,量子计算实验室的恒温舱内,复合架构芯片躺在防震基座上,泛着幽蓝的冷光如同深海中的磷火。
当维克斯将最新的量子比特错误率数据投映在全息墙上时,10?2的红色数字刺得在场所有人眉头紧皱——这意味着每100次计算就有1次彻底失效。
“好家伙,这些量子比特比紫禁城的格格还难伺候!”林轩的机械手指在虚空敲击出一连串数据流,量子之芯瞬间调取了372种冷却方案的失败记录,“咱们老盯着温度和磁场打转可不行,得换个思路!”
他突然将引力场模拟装置的模型拽到中央,金属关节发出咔嗒脆响,“把微型引力场罩子扣在量子比特上试试!就像给它们盖个金钟罩铁布衫,看外界干扰还怎么钻空子!”
此后,马洛克和泽娜通力合作,主导着新型通讯设备的研发。
马洛克的防辐射眼镜泛起数据流的幽光,手指在全息屏上快速勾勒出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推演轨迹:“理论上,可控引力场能通过时空曲率隔绝环境噪声,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