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困兽之斗(2 / 2)

赵括看着冲上来的白起,眼中闪过一丝敬意。他缓缓摘下头盔,露出缠着绷带的额头,那是前日被流矢所伤留下的痕迹。“白将军,何必如此?” 他的声音在风中飘荡,带着无奈与感慨,“秦军粮草已断,再战下去也是白费力气。” 然而,白起充耳不闻,只是挥舞战斧,越战越勇。他的战斧所到之处,赵军防线纷纷被劈开,鲜血顺着斧刃不断滴落,在地上汇成一条条小溪,将这片土地染成暗红色。

双方在鹰嘴崖上展开一场惨烈至极的肉搏战。秦军士卒虽饥饿疲惫、体力不支,但在白起鼓舞与带领下,依旧如困兽般疯狂厮杀,每个人都拼尽最后一丝力气。赵军则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依托山崖地势,用手中武器扞卫每一寸土地。刀剑碰撞的铿锵声、士卒的惨叫声、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悲壮战歌,响彻整个山谷,久久回荡,令人胆寒。混战中,苏三娘与白起狭路相逢。苏三娘眼中寒光一闪,双刀如两条出洞毒蛇,直取白起要害。然而,白起毕竟身经百战、经验老到,不慌不忙,轻松用战斧挡下苏三娘的攻击,两人你来我往,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夜幕悄然降临,战场上一片死寂,唯有残风轻轻拂过,吹动地上的尸体和旗帜。此时战场已然尸横遍野,秦军攻势终于渐渐减弱。白起环顾四周,看着身边所剩无几的士卒,他们个个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眼中满是绝望。白起长叹一声,终于下令撤军。他俯身捡起一支赵军遗落的箭矢,用匕首在上面刻下一个 “仇” 字,随后将箭用力折断,扔在地上。他的眼神充满不甘与仇恨,仿佛在向赵军宣告,这场战争远未结束。赵括站在崖顶,望着秦军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默默捡起父亲留下的青铜环扣,紧紧握在手中。这场困兽之斗,虽暂时击退秦军,但他深知,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未来战争会更加残酷、艰难。

秦军残部狼狈退回营地,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粮仓空空如也,一粒粮食都不剩;战马饿得瘦骨嶙峋,皮包骨头,连站立都十分艰难;营中的老鼠也早被士卒抓来充饥,整个营地弥漫着绝望与饥饿的气息。白起独自坐在营帐内,借着微弱烛光,凝视舆图上被标注得密密麻麻的赵军防线。他沉默许久,缓缓抓起一把沙子,撒在代表鹰嘴崖的位置。沙粒缓缓滑落,仿佛在无声诉说秦军此刻的困境与无奈,白起眼神中闪过一丝迷茫与挣扎,但很快,又被坚定决心取代。

赵军营地内,士卒们在战后疲惫中开始清理战场。他们将秦军尸体一具具堆在一起,准备焚烧,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焦臭味。受伤士卒在军医处排起长队,他们面色苍白,眼神透着痛苦与无助,静静等待救治。苏三娘独自坐在营帐前,擦拭染血双刀。她目光不时望向远处秦军营地,眉头紧锁,眼神满是忧虑。她深知,白起绝非轻易言败之人,下一场战斗或许会更加惨烈、惊心动魄,赵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更大挑战。

墨离带着工匠们紧张修复破损器械。火光映照下,他们敲打着变形的青铜部件,火星四溅,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将军,抛石车的车架损坏严重,得重新锻造。” 老匠师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向赵括禀报。赵括微微点头,目光却落在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上,陷入沉思。他心里清楚,要彻底击败秦军,光靠防守远远不够,必须想出全新破敌之策,出奇制胜,才能在这场残酷战争中赢得最终胜利。

白起在营中召集将领,商议应对之策。军帐内气氛凝重压抑,仿佛能拧出水来。将领们个个面色阴沉,眼神透着焦虑与不安。“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 白起的声音打破沉默,坚定有力,“立刻派人去函谷关求援,发动所有士卒,在营中挖掘野菜,找一切能充饥的东西。” 他微微停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光芒,“另外,密切监视赵军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们松懈,就是我们反击的好机会。” 将领们纷纷点头,领命而去,着手执行各项任务,试图在绝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赵括同样在营帐内谋划下一步行动。他与谋士们围坐在舆图前,仔细分析秦军可能动向。“白起是个极难对付的对手,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赵括指着舆图上秦军营地位置,神情严肃地说,“我们一方面要加固现有防线,确保万无一失;另一方面,马上派人截断秦军的援军,断其补给,让他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他目光坚定自信,仿佛已看到胜利曙光,然而,他也深知,前方道路依旧布满荆棘与挑战,这场战争的最终胜负,依旧悬而未决。?在这场困兽之斗中,秦军和赵军都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守,都关乎无数人的性命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