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危机四伏(2 / 2)

赵王的问责诏书来得比赵括想象的还要快。当使者一脸严肃地宣读完旨意,赵括望着诏书末尾那鲜红的朱砂印,心中五味杂陈。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幼时,那时的他在宫中玩耍,曾见过那方象征着至高权力的传国玉玺。那时的赵王,还会和蔼地摸着他的头,称赞他是赵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可如今,那只曾经充满慈爱的手,却握着诏书,要将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一切,彻底化为乌有。

更糟糕的是,秦军开始了试探性的进攻。白起的先锋部队在边境频繁挑衅,小规模冲突不断。赵括再次登上城楼,望着远处秦军的营火,那些营火在夜色中如繁星点点,看似美丽,却每一点都像是悬在马服邑头顶的利剑,随时都可能落下,带来致命的一击。赵括深知,白起这是在等待,等待他因内耗而露出破绽,等待一个一举荡平马服邑的绝佳时机。

在这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封地内的民心也开始动摇。反对派们散布的谣言,如同熊熊燃烧的野火,在马服邑迅速蔓延。市集上,不时能听到有人在议论:“马服君拥兵自重,根本不把赵王放在眼里。”“听说赵括要自立为王,我们可怎么办啊?” 这些谣言,像一把把软刀子,慢慢地侵蚀着马服邑的根基。赵括深知,一旦失去民心,再坚固的城墙也会瞬间崩塌。于是,他果断下令开仓放粮,亲自前往粥棚,为百姓们施粥。他看着百姓们眼中的疑虑渐渐化为感激,心中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在这场生死博弈中,赵括也在积极寻找盟友。他暗中联系廉颇等军中老将,凭借着曾经的旧部情谊,试图争取军方的支持。同时,他又通过商贾渠道,向齐国输送粮草,以换取齐国在秦赵冲突中的中立承诺。每次与使者密谈,他都格外谨慎,反复确认门窗紧闭,连烛火都调至最暗,生怕一丝光亮泄露了机密。

随着局势愈发紧张,赵括不得不做出一个冒险的决定。他精心挑选了三百名死士,组成一支精锐小队。这些死士,个个都是勇士,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要为马服邑的未来拼上一切。这支小队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趁着夜色,潜入秦军后方,烧毁秦军的粮草辎重。临行前,赵括亲自握着队长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此去九死一生,但只要成功,就能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你们是马服邑的希望,也是赵国的希望。”

然而,计划却出现了意外。小队在接近秦军粮营时,不幸遭遇秦国斥候。激烈的战斗瞬间爆发,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在战斗中,一名死士不幸被俘,为了不泄露机密,他毫不犹豫地咬舌自尽。但秦军还是察觉到了异常,迅速加强了防备。赵括得知消息后,面色凝重如霜,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次扭转局势的绝佳良机。

赵王的猜忌却并未因此减弱,反而愈发强烈。他派来的监军在马服邑四处安插眼线,马服邑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立即上报给赵王。赵括的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的监视之下,就连日常练兵的阵型变化,都会被解读为 “意图谋反” 的证据。在这种高压之下,赵括表面上不动声色,依旧有条不紊地处理着事务,但暗中却加快了破局的步伐。

终于,一个转机出现了。赵国与魏国的边境贸易线上,赵括的商队截获了一封密信。信中显示,秦国承诺给齐国三座城池,只为换取齐国在秦赵开战时保持中立。赵括看到这封信后,眼睛猛地一亮,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矛盾。他立即修书给齐王,在信中详细分析了秦齐联盟的利弊,并承诺给予齐国更多的贸易优惠。他希望通过这封信,能够打动齐王,打破秦国的阴谋。

与此同时,赵括在军事上也开始主动出击。他挑选了一支千人轻骑,这支轻骑机动性强,战斗力高。他们绕道敌后,对秦军的补给线进行骚扰。这支轻骑神出鬼没,如同一群敏捷的猎豹,打得秦军措手不及。每次得手后,他们都迅速撤离,不给秦军反击的机会。这些小规模的胜利,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战局,但却极大地鼓舞了马服邑军民的士气。然而,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白起的主力部队开始集结,一场决定马服邑生死存亡的大战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