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伟足不出户,但还是有人登门拜访,此人正是燕王朱棣。
自那次目睹燧发枪的演示后,朱棣对火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脑海里全是组建新军的念头。
回家后辗转反侧,一夜未眠,次日便带着厚礼前来拜访李伟。
来福禀报时,李伟十分惊讶。
他与这位未来的永乐皇帝素昧平生,不知对方找他何事。
如今太祖还在世,太子朱标也健在,总不会现在就想拉拢他吧?
李伟随来福来到门口,见朱棣身着便服,并无架子,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
“下官拜见王爷。\"
“李大人无需拘礼,贸然来访,多有叨扰。\"
朱棣面带笑意,态度颇为热络。
“哪里哪里,我正闲着,王爷请进。\"
“好。\"
二人进入堂屋分坐主客之位,朱棣先命随从放下带来的礼物,说道:
“些许薄礼,不成敬意,请李大人笑纳。\"
李伟偷偷瞥了一眼那些礼物,心想这永乐皇帝果然懂得人情世故,不像他父亲,上门不但不带礼物,还会顺手拿走主人的东西。
他性格直爽,在心里给朱棣点赞,随后直截了当地问:
“王爷今日来访有何贵干?”
朱棣也不隐瞒,直言道:“昨日在校场见到李大人操练火器,对大人所制火器及军阵深感兴趣,特来讨教。\"
李伟恍然大悟,原来是对燧发枪动心了。
确实,历史上朱棣就是一个嗜战之人,不是在战场上就是在备战中,若非他有个出色的儿子帮他处理政事,他的朝廷恐怕早已混乱不堪了。
------------
“哦,你指的是这个啊,简单得很,王爷想问什么只管问,下官知无不言。\"
朱棣听后心中一喜,激动地说:“李大人,本王觉得你的枪阵非常出色,打算以火炮配合枪阵组建一支新军,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
“你的提议甚好,若辅以火炮,当先以远距轰击,近时再凭枪阵御敌。\"
彼时火炮射程约莫两里,较燧发枪为远,日后战事亦将以火器为主。
“李公以为,此新军可否敌得过北元铁骑?”
李伟沉吟片刻,不敢贸然作答。
骑兵之威,直至机枪方显疲态。
“此无定论,燧发枪射程尚短,且无法连发,于骑兵并无绝对优势。
虽不能制胜,却亦非毫无胜算,关键在于士卒是否娴熟枪阵,且临敌不惧。\"
朱棣点头称是,复对李伟前言生疑:“李公有何法可增射程或创连发铳?”
“此……此非吾力所能及也。\"
李伟本欲吹嘘一番,却忽忆先祖容颜,遂改口。
闻此言,朱棣稍感失落,然转念一想,燧发枪已属利器,亦觉合情合理。
“然则今日未为明日不可,持之以恒,火器必凌驾于现有武备,称雄战场。\"
李伟感慨道,尽管不愿被朱家驱使,然火器发展之路不可偏废。
人力有穷,火器之利不仅在于射程与威力,更因发射省力,而弓箭手需耗费巨力,铳可连续发射,弓手却难持久。
“哦?李公竟有此见解?”
“何止如此!如今大炮已有二里余程,此等距离已超人力极限,若再精进,届时敌未至而我已胜矣。\"
朱棣闻言,脑中浮现画面:敌方远在数里乃至十数里外,便遭己方火炮重创溃败。
“妙哉!若火器果真如斯神效,战事必将焕然一新。\"
朱棣决意将来必组建此等火器军。
继而道出此次来访初衷:
“李公实乃奇才,本王即将赴北平就藩,不知李公愿否随行?”
李伟心头微颤,暗想这老四倒真是胆大,竟开始和他父亲争人了。
若跟随朱棣前往北平,确实能避开朱元璋的掌控,但李伟觉得朱元璋绝不会轻易放他离开。
“燕王殿下,非是我不愿随您而去,只是担心陛下舍不得让我走。\"
朱棣一怔,随后笑着说道:“李大人尽管放心,此事我会向父皇陈情,相信父皇会应允。\"
虽然他不如朱标般得宠,但这份自信还是有的。
李伟白了他一眼,心想你这自信未免太过头了。
二人又寒暄了一会儿,李伟在谈话中大致描绘了未来火器可能的应用领域,朱棣听得热血沸腾,更坚定了要带上李伟的决心。
闲谈之中,李伟忽然想起那个买香皂的丫鬟,便随意提起,这是他所见燕王府唯一的人。
朱棣敏锐地察觉到李伟对那丫鬟的些许不满,立刻沉下脸来。
“是本王教导无方,没料到下人竟敢仗势欺人,回府后必严加惩处!”
李伟一听大惊,忙道:“哎呀,我不是那个意思,那小丫头也不是什么坏人。\"
他可不想因为一句话害了这个丫鬟。
朱棣疑惑地看着他,随即恍然大悟,意味深长地说:“哦,本王懂了,李大人放心,我会将她送来给您亲自处置!”
李伟愣了一下,随即苦笑,急忙解释:“不用不用,王爷别误会,我只是随便一说。\"
“哈哈,李大人不必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