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深圳·八(2 / 2)

次日月圆夜,我们跟着母亲来到深圳河旧码头。她指着淤泥里半截石桩:\"1958年发洪水,你外公把铁箱沉在这儿了。\"

潜水员在石桩下游三米处捞起个锈蚀的保险箱。开锁专家折腾两小时,箱子里滚出几枚港币和用油布包裹的文件——竟是原始地契,条款明确写着:\"土地永远归南头集体所有\"。

文件末尾的签名让美琪跌坐在河堤上:林家作为担保人,王家作为托管方。而公证人签名处,赫然是她父亲二十年前的字迹。

整理遗物时被忽略的旧日历,此刻在工作室铺开。美琪父亲在去世前半年,用红笔圈出的日期连起来,竟是深圳河潮汐表。

\"他早知道...\"美琪把地契复印件拍在王家办公桌上时,王董事长脸色比纸还白,\"你们篡改的不是普通合同,是历史档案。\"

2026年春,王家主动归还了古城七处核心地块。电视新闻里,王董事长对着镜头说:\"企业应该尊重城市记忆。\"但没人注意到他身后站着的儿子,正戴着美琪工作室设计的\"数字古城\"AR眼镜。

那天深夜,美琪更新了父亲设计的古城修复方案。3d建模图上,新增了栋透明玻璃建筑,标注是\"深港记忆文献馆\"。

站在深圳湾公园新修的观景台,香港流浮山的灯火像散落的钻石。美琪突然问我:\"你说,当年我外公摆渡的时候,能看到对岸的灯光吗?\"

咸湿的海风里,她的手机亮起通知——香港档案馆发来合作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