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六年(公元312年),从北方传来汉赵大将石勒准备兴兵南下的消息,建邺震动。不久,石勒引军骚掠豫州诸郡,临江而还,屯兵于葛陂,有渡淮入江、夺取建邺的打算。司马睿将主力全部集中在寿春,任命熟悉水势的纪瞻为扬威将军,统帅各部。由于连降三月大雨,石勒军饱受饥疾困扰,被迫撤退北上,江东形势这才化险为夷 。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秦王司马邺在长安称帝,即晋愍帝。愍帝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东诸军事,与右丞相、南阳王司马保“分陕而治”,试图拉拢他们共同抗击汉赵政权的攻势。但司马睿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为由,拒不执行愍帝要他收复洛阳的诏令。当居住在京口的祖逖上书要求出师北伐时,司马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了少量人员、物资,允许他自行募兵出击 。
此时的司马睿,虽未称帝,但实际上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他在江南积极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使得江南地区逐渐恢复生机。然而,随着势力的壮大,司马睿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 。
在东晋建立的过程中,以王导、王敦为首的琅邪王氏家族贡献最大。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则在外掌握军权,镇守武昌。王氏子弟遍布朝廷要职,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司马睿虽对王导十分倚重,但对于王氏家族权力过大的状况,也感到不安 。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汉赵军攻陷,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在群臣的劝说下,在建康(即建邺,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改为建康)即晋王位,大赦天下,同时任命百官,在建康重建了晋朝的宗庙社稷。此时的司马睿,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 。
东晋建武二年(公元318年)三月,司马睿得知了晋愍帝去世的消息后,穿孝衣在草庐中为其服丧。当月二十六日,百官再次劝司马睿使用皇帝的尊号,司马睿终于同意,并于这一天登基称帝,改元太兴,东晋正式建立 。
司马睿称帝后,开始着手加强皇权。他任用刘隗、刁协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压士族势力。在政治上,他采用申不害和韩非等法家人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制定法规,惩罚不遵守法律的官员,以确立皇帝权威。他对朝廷中枢机构进行改革,将士族人士调离中枢机构,试图消减士族在朝政中的影响力 。
在经济方面,司马睿两度下令彻查户口,把士族控制的人口转化为国家编户,有效充实了税收、军队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势力。他还采用侨州郡县制度,将北方流民保留北方籍贯的同时编入南方户籍,侨民户口登记为白籍以区别于江南当地人的黄籍,进一步充实国家税源、兵源,同时也借此取得了南迁地主的支持 。
在军事上,司马睿任用一些宗室、心腹出镇地方,调用百姓、地主家奴充实军队,加强直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来抗衡士族 。
然而,司马睿的这些举措引起了士族的强烈不满。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王敦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控制了朝廷。他杀死了戴渊等司马睿的心腹大臣,将刘隗驱逐,司马睿被迫妥协,王敦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操控者 。
王敦在训诫朝廷君臣后,退回武昌,但仍遥控朝廷。司马睿虽仍是皇帝,但已沦为傀儡,心中充满了愤懑与无奈。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政权,落入他人之手,却无能为力。在忧愤交加中,司马睿一病不起 。
同年十一月,司马睿在宫中病逝,享年四十七岁。他死后,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建平陵 。
司马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西晋末年的乱世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延续了晋室的国祚。然而,他又受制于士族势力,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所开创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深刻影响了东晋乃至南朝的政治格局。司马睿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创业、权力与无奈的故事,也是一段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