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绍:乱世中兴的铁血帝王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洛阳的司马氏家族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司马睿与宫人荀氏之子司马绍 。此时西晋王朝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贾后乱政、八王之乱即将席卷而来。司马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早熟,其母亲荀氏出身低微,在复杂的王府环境中,母子俩不得不谨小慎微地生活。但这也让司马绍更早地洞察到人性的复杂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幼年时期,司马绍常常依偎在父亲司马睿身边,听他讲述家族的荣耀与使命。一次,长安使者前来,年幼的司马绍与父亲一同接见。司马睿问他:“太阳与长安,哪个更远?”司马绍答:“长安近,因为常听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从太阳来。”次日宴请群臣,司马睿又问同样的问题,司马绍却答:“太阳远。抬头可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如此巧妙的回答,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也让司马睿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 。
永嘉之乱后,北方陷入一片混乱,司马睿在王导等人的辅佐下,于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移镇建业(后改建康),经营江南。年仅23岁的司马绍随父亲一同南渡,在这过程中,他目睹了北方百姓的流离失所,也深刻体会到重建晋室的艰难。在江南,司马绍积极学习江南的风土人情,与当地士族交往,努力为司马氏政权争取支持。他深知,要在江南站稳脚跟,就必须平衡好北方士族与江南士族的关系 。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司马睿称晋王,司马绍被立为世子。他跟随王导学习治国理政之道,与王敦等军事将领探讨兵法。此时的司马绍,已成长为一位风度翩翩、智勇双全的青年。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起兵,率军东进,直逼建康。王敦是琅琊王氏的核心人物,手握重兵,在东晋政权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也因此居功自傲,野心勃勃。面对王敦的叛乱,司马睿忧愤成疾,于同年驾崩,24岁的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
司马绍登基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王敦的叛军已占据长江中游,对建康形成巨大威胁;朝廷内部,琅琊王氏势力盘根错节,许多官员都与王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马绍深知,若想稳固皇位,就必须先解决王敦之乱。他一方面积极筹备防御,加强建康的城防;另一方面,暗中联络反对王敦的势力,如温峤、郗鉴等人,试图分化王敦的阵营 。
王敦见司马绍有所防备,于是再次进兵。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王敦自任丞相,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并准备再次发动叛乱,夺取皇位。司马绍毫不畏惧,他亲自率军抵御,并巧妙地利用王敦年老病重、叛军内部矛盾重重的弱点,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他派使者前往王敦军中,假意求和,实则拖延时间,等待各路勤王军队的到来 。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司马绍认为时机成熟,果断下令讨伐王敦。他任命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城;以应詹为护军将军、都督前锋及朱雀桥南诸军事;郗鉴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司马绍亲自率军出征,将士们见皇帝亲征,士气大振。在与叛军的战斗中,司马绍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最终,王敦之乱被平定,王敦病死,其党羽也被一一铲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