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儿子跑了,九先生对着儿子背影喊着:“金豆,你给我回来,看我不打烂你的屁股?”气得他骂出声来,也没将儿子给叫住,瞬间,就不见踪影。
金珠对着九先生说道:“大,别在这生闲气了,金豆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怕过你吗?前边有人还等着你看病呢,快去吧。”
听金珠说有病人来,九先生不再追究金豆,立刻往药房走去,志远和金珠后边跟着进去,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习惯,自己在,就不能让病人等着。
给病人还没抓完药,盖房的李师傅进来,给九先生说道:“九叔,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去看着上梁。”九先生把病人打发走,跟着李师傅出去。
志远,金珠也忙取出炮,还把三尺红布系在大梁上,以示吉庆。在李师傅的指挥声中,一群人又拉又抬,大梁慢慢的升到空中,放到空中墙中央的位置,李师傅用椽把大梁固定好后,宣告上梁成功。前来祝贺的,还有看好病来感恩的,每人都提着礼品还有鞭炮,这时炮声接连响起,场面热烈,震耳欲聋,真是吉庆有余。
鞭炮声落,人们都来到饭桌前,开始端起酒杯,吃着饭菜,祝贺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所有的人,兴奋的就像给自己盖新房一样高兴,山里人淳朴风情,在这里一览无遗。
一切都按九先生的计划进展,过了几天,房子很快就落成了,房子落成后,木工,开始做家具。没过多久,房子里一切都摆布的,妥妥当当。
九先生站在房子中间,看着一切,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万事俱备,只等吉日。九先生就请了先生,选定腊月初二为最佳吉日,并通知铁锁家,两家人都为孩子的婚事准备着。
冬季的三道梁,气温低下,一阵北风吹过,跟着就飘来鹅毛大雪,一夜过后,大雪便把山梁全部覆盖,成了白皑皑的一片,平常十分起眼的,高低起伏的山头,此时看起来好像失去许多棱角,没有了往日那么分明。因为寒冷,人们都钻在自家的被窝里,不愿出来。
可九先生心情,没有因寒冷而降温,大清早,便站在门口,看着雪景,心里想着:千盼万等,吉日终于来临了,他招呼着大奎,把院子里的雪,全部清理干净,推倒在门外,不能让雪留在院子,影响行人,为孩子举办婚礼扫清障碍。
吉日的前两天,九先生就请来大厨,开始杀猪宰羊,李梅花也请来女家眷,开始用大铁锅蒸起馒头,面粉也是李梅花,半月前就开始用石磨磨面,准备好的面粉。一帮人都为娶媳妇待客,做着准备。帮忙的人把提前准备好的,放在地窖里的青菜,萝卜,洋芋等取了出来,在房子里放了一大堆。外围由九先生安排,内部就由李梅花指挥,一切事务,都在有条有理中进行着。
人们都紧张忙碌着,而金豆跟着金泉,金水一伙小伙伴,来回奔跑,玩得不亦乐乎,这倒忙坏了姐姐金珠,她跟着金豆奔来跑去,招呼着,生怕这个小祖宗,在这个时候,有什么闪失。到了腊月初一下午,一切都准备停当,就等新媳妇进门。
初二一大早,李梅花就取出,给金豆提前做好新郎服,让金豆穿上,并命令金珠看管好金豆,让他别乱跑,别弄脏了新衣服。金珠为了看管好金豆,把他紧紧的拉在手里,谁知等到金泉一伙来后,金珠就控制不了金豆,硬性拉着,金豆就坐在地上,耍起泼来,然后在土地上打起滚来,新衣服沾满了泥土。
这时气得金珠哭了起来,生怕母亲责怪她,谁知她刚抹着眼泪,金豆就起身跑了,全然不顾一身泥土,金珠连忙后边追赶,拉也拉不住,没办法,只得哭着告诉母亲。
李梅花赶过来,也是呐喊着,而金豆就像没听见一样,气得她直跺脚。追上去,在屁股上搧了两把,又把身上的土给弹掉,警告着:“不许弄脏衣服,要是再弄脏了,我就要狠狠的打你的屁股,金珠你看好了。” 金豆咧着嘴,根本没有当回事。
金珠怕他跑掉,站在门口挡着不让出去。谁知金豆在后边院子,翻墙跑掉了,金珠发现不见了金豆,找他时,金豆已不见了人影,金珠只好又跑去外边找人。
真是: 精心准备盖新房,洞房摆布有新装。
新郎幼小不解情,追着玩伴去爬墙。
铁锁家此时更是繁忙,鸡叫第一遍,家里人就起来,给张花穿上嫁妆,梳头衔脸,忙得不亦乐乎,送亲的男男女女,早早在院子里站了一大片。由于两家人提前商议约定,对送亲到男方来的人数,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四位,名为两个送女的,两个送饭的。其他全是男性。实际上,女人小脚,走立坡陡洼的山沟路十分艰难。为了解决女人走路的艰难,也为了让送亲队伍气势壮观,长锁给本家张国良说情,借来了几匹高骡子大马,让送亲的女人们骑在上面,和新娘一起,就有五匹马,形成马队。其他人步行跟在后边,浩浩荡荡奔向韩家庄而来。
在媒妁之言的婚姻中,媒人那可是功不可没,所以结婚当天,媒人身份特殊,地位很高,双方也就特别尊重。张国良知道乡里规矩,他吩咐长锁后,也就早早驾着自家马车,赶往韩家庄,没等女方一行人到来,张国良就率先赶到,被九先生隆重的迎了进去,在九先生的眼里,张国良不仅仅是媒人那么简单,他可是未来的亲家,在他的众亲里,那可是重量级人物,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场面上,不能怠慢。
送亲的队伍终于到了,按照习俗,这新娘被迎进门后,娘家人才能进去,所以送亲的,只能在门外路上等候着,新郎要把新娘抱下马来,让她走在地毯上,双脚不能沾土,此时的金豆,根本拉不到新娘面前,还是志远硬抱到前边,只见八岁的新郎,个头只在十六岁新娘的腰部,他根本抱不动新娘,只好新娘的哥哥张兴,把妹妹抱下马来。新娘戴着盖头,看不见路,男方准备搀扶新娘的,两位打扮鲜艳的搀女者,上前来,一左一右,把新娘搀扶着,走到铺好的地毯上,山里自然没有红地毯,他们就用装粮食用的麻袋,铺成一条路,让新娘走到上边,达到了脚不沾土的目的。
志远拉着金豆,在前边领着走,这金豆不时的想甩开手逃走。志远紧紧的拉着不放手,一条红绸,一边新娘握在手里,这边让金豆抓着,可金豆就是不抓,志远急中生智,把一头拴在金豆的腰里,走到前边。
拜祖宗,拜高堂,夫妻拜,金豆没有一个能配合完成,只知道闹情绪,还时不时想用嘴咬,让松开他的手。看热闹的人,都哈哈大笑,别人娶媳妇高兴的不得了,而这个新郎,却不要媳妇,为了减少孩子少胡闹的时间,管事都让一切草草而过,不再那么细致,就直接把新娘送进洞房,再把送亲来的女宾迎入洞房陪新娘,男的入席就坐,开席吃饭。
送亲来的女宾,那是要受到额外的款待,在洞房里,直接摆桌开席,并要吃掉两席饭,第一桌上来,陪同新娘的六位女宾,每人要夹八个肉夹馍,打包带走,第二桌上来,那才能动筷子吃饭,真是有吃有带,让送女送饭的女宾满意而归。
前来祝贺的客人,那才不管新娘新郎的事。不管贺礼拿多少,同是海吃海喝,使劲填补自己缺少油水的肚子,在山里人娶媳妇,肉吃饱了,那才叫把客人招待好了。九先生为了在乡党面前称体面,所以毫不吝啬,席面自然丰盛,气势迎人。
第一桌的上座上,坐的就是今天的媒人张国良,九先生热情的给张国良敬着酒。并且前来后去招呼别的客人吃喝,给人们敬酒感谢。尽管是冬天,可他真有春风得意,满面春光的感觉,哥哥韩兴仁,也是忙前忙后,以主人的身份,招呼着来客。小辈们,也是跑前跑后,给客人端饭,深怕没有尽到主人的本分。
女眷们也在忙着厨房里的事,李梅花忙不过来,干脆就交待给大嫂刘桂香,让她安排分工。大嫂也不谦让,把干活的女同胞,指挥的头头是道,鼎鼎有条,没有半点闪失。老三家西凤因走路不便,就坐在馍篮前,来回拾摸,没有闲着,各人都把自己事干起来,配合默契,滴水不漏。
真是: 传统风俗记心里, 待客莫让笑失礼。
风土人情在此现, 结婚娶媳都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