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潼川之乱(1 / 2)

潼川之乱

于泽平赶到勤政殿,又等了一阵儿,小皇帝赵惇才缓缓走进来。</p>

赵惇虽也急于知道前方情形,不过该端着的架子还是要端着的。</p>

“臣于泽平,见过官家。”</p>

“免礼,于卿……”</p>

赵惇说到这里,脸上淡淡的笑容便一下子僵住了。</p>

他在看于泽平的脸色。</p>

于泽平那神色,实在不像是来报捷的。</p>

可之前不是说,大军初至,便一番鏖战,占领了绿洲石头城么?</p>

上万精兵,难道还对付不了一帮光着脚、拿着竹弓竹枪的土人?</p>

赵惇心中疑惑,面上却不动声色,问道:“于卿,可是有紧急消息禀报?”</p>

“是,官家,潼川路、成都路,各有奏章呈上……”</p>

于泽平说着,便从袖中取出两份奏章,殿上太监上前接过,转呈于赵惇。</p>

于泽平道:“潼川路平叛大军遇袭兵败,一万四千兵马,逃至叙州歇整的,不足一千五百人,十去其九。”</p>

神他么的十去其九,那不就是九死一生?</p>

赵惇一屁股跌坐在龙椅上。</p>

于泽平道:“潼川路经略安抚使沈虚中,已亲自驾临叙州城,抚慰将士,并向朝廷请罪。”</p>

赵惇只听的面如土色,于泽平又道:“另,因为凉山州之败,消息传开,川峡震动。</p>

因此导致市面流通的铜钱大减,一时间钱重而物轻,欲售者卖不出,欲购者无钱买。</p>

此中情形,以成都府路为最,百业凋敝,店铺倒闭无数,大街小巷,尽是流民乞儿。”</p>

赵惇一听勃然大怒,拍案道:“乔贞无能,川峡四路,以成都路最为富饶。</p>

偏他上不也说了,朝廷兵马轻敌,这才误中土人之计。”</p>

张浚摇了摇头:“轻敌只是一方面。”</p>

陈康伯道:“难不成,张相公以为,土人战力飙升,已经足以正面抵敌朝廷兵马?”</p>

张浚又摇了摇头:“不是土人变强了,而是朝廷兵马变弱了。</p>

此战之败,未必是败于土人之手,而是败于军心士气,败于川中民意。”</p>

郑远东听了不禁若有所思。</p>

在这几人当中,他是比较中立的一位。</p>

不过,对于杨沅如此权重,甚至要凌驾于皇帝之上,他也是不满意的。</p>

哪怕你的所做所为,没有半点损及江山社稷之处。</p>

以臣逾君,在他看来,就已是僭越,是大不敬了。</p>

因此,他更倾向于站在士大夫们一边。</p>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因为立场问题,不问是非对错的一味去和杨沅对着干。</p>

所以上次御前会议,众臣商议出兵与否时,其他大臣纷纷起身,慷慨陈辞。</p>

而他却来了个高难度的屁股虚悬于座倚之上,似坐非坐,似立非立。</p>

他倒不是在见风使舵,而是他也犹豫不决。</p>

如今见张浚如此分析反省,郑远东深以为然,于是便也脸色沉重地道:</p>

“杨沅赴川后,于川中军事做了大量变革之事,其实一样阻力重重。</p>

是叙州之战,一举打破了对于他军制变革的反对之声。之后,解乌蒙七蛮之围,迫大理国割让凉山州,一举奠定了他在川中的无上威望。</p>

尤其是北征金国,西平大夏,一连串的胜利,使得军心士气,也锐利如刀。</p>

沈虚中到了川中之后,按照朝廷的意思,对川中军制再度进行了变革,可是时日尚浅呐。</p>

新旧交替、军心不稳之际,凉山州护矿兵又溃败在前,更是折了锐气,致有如此惨败。”</p>

黄旭有些按捺不住了,不客气地道:“枢相,现在不是检讨反思的时候,而是朝廷接下来该怎么办。”</p>

郑远东乜了他一眼,淡淡地道:“不明败的缘由,又如何确定接下来该怎么办呢?”</p>

黄旭气往上冲:“那么,枢相现在已经分析明白兵败缘由了,枢相以为,该怎么办呢?”</p>

郑远东顿时一窒。</p>

怎么办?</p>

好办啊,让杨沅主持川峡事务就行了。</p>

这厮在川峡地区的威望,现在高的吓人。</p>

只要他肯出头,他说一句“明日我一剑开天门,度你等成仙”,估计那帮川峡地区的愚夫愚妇都会信以为真。</p>

他要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实在不要太容易。</p>

就他把马湖蛮杀的现在只留下这么一个名字,还在百姓们心中尚未忘记的凶神恶煞,</p>

此时张扬出去,川峡地区仍由杨沅督摄监管,凉山十二部的叛军,估计都能望风而降。</p>

可问题是,那样一来,还有人能制得住杨沅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