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墨痕里的人间光(1 / 2)

青石板路在暮色中延向山外,竹笔搁在包里轻晃,青皮摩擦布料发出细微的响。师父的灰袈裟渐成山腰的一点灰影,却忽然想起他补袈裟时总说的话:“破处要补得松活些,给布留口气。”此刻背包里的《心经》《酸角核》《断绳》,何尝不是生命里补得松活的“破处”,让光有了透进来的缝隙。

山脚下的渡口泊着艘木船,船头挂着盏气死风灯,光晕在水波里碎成金鳞。撑船的老汉磕着烟袋锅:“小妹要过江?夜航风冷,坐舱里吧。”舱板上堆着几筐橘子,果香混着江水的腥甜,忽然想起师父案头总摆着的陈皮——他说“陈化三年方入味,人也要经些年月才懂回甘”。

取出笔记本时,发现野蜂蜜在纸页渗了小块渍。指尖蹭过黏腻的痕迹,竟晕开片暖黄,像极了金顶晨光。笔落处,先勾勒老汉烟袋锅的火星,再点染橘子筐上的白霜,最后抹开江面上的灯影——原来人间烟火不是刻意捕捉,是笔尖触纸时,那些自然洇开的温暖。

船行至江心,忽然起了雾。老汉收了桨,任船随波漂:“莫慌,等风来。”黑暗中,我摸出酸角核,断绳在指间绕了又绕,忽然触到个凸起——是核上新生的芽眼,针尖般大小,却带着破土的力量。想起师父在雨洼边说的“在哪儿不是修行”,此刻漂在迷雾里的木船,何尝不是另一片“舍身崖”,要在混沌中寻自己的光。

雾散时,江岸已现灯火。挑夫的扁担声、妇人的唤儿声、酒肆的猜拳声,像打翻了的砚台,各色声响在夜色里交融。我在临江的客栈落脚,窗下就是码头,月光把装卸货物的人影拉得老长,投在我的笔记本上,成了天然的墨稿。

老板娘端来热酒时,看见我笔下的江雾:“这雾啊,像极了我家那口子走那年的晨雾。”她袖口沾着酒渍,指尖在纸页上点出个淡痕,“后来我才晓得,雾散了,路就清楚了。”这话让我心头一颤,想起师父在半山亭说的“云散了”,原来不同的山水间,藏着相同的禅机。

夜深人静,我对着油灯修改文稿。蜂蜜渍在灯光下泛着琥珀光,断绳影子投在《心经》上,恰好遮住“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忽然明白,那些曾以为是“挂碍”的离别、伤痛、迷茫,其实是光的伏笔——就像酸角核要经过埋入泥土的黑暗,才有开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