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解剖图谱与皱纹的走向》(2 / 2)

简笔画里,肝段被绘成阡陌纵横的稻田,肿瘤是片需要拔除的杂草。张福顺的眼睛突然亮了,布满血丝的眼球映着彩色线条:“嘿!还真像!这‘S5 段’敢情是俺家东头那块洼地?” 他的手指兴奋地戳着画纸,指甲缝里的泥土簌簌落在 “门静脉” 上,像播种般自然。

顾承川的喉咙发紧。他想起自己背了无数遍的肝段口诀,此刻在老农眼里,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田间地头。李佳的彩铅又添了几笔,稻穗间藏着戴草帽的小人,旁边标注:“术后三个月可恢复轻体力劳动 —— 比如给孙子扎稻草人”。

“大夫,俺做手术。” 张福顺突然挺直腰板,脊梁骨在汗衫下绷成坚韧的弓,“但得等收完秋,俺那三亩高粱,可不能烂在地里。” 他的手指再次抚过顾承川的怀表链,“这链子,能借俺摸摸不?摸着它,俺就不怕刀口子了。”

暮色从诊室窗户漫进来,在解剖图谱上投下斜斜的影。顾承川翻开自己的病历本,第一次在空白页郑重写下:“患者诉求:保留插秧能力;恐惧源:与亡妻相似的伤疤记忆”。怀表链的凉意透过指尖,让他想起陈立仁教授说的 “刀柄上的指纹”—— 此刻张福顺的指纹,正深刻地印在他的认知里。

深夜整理病例,顾承川在张福顺的档案里夹了片银杏叶。叶脉间用金粉写着:“肝段划分有教科书的标准,可生命的纹路,从来不在图谱上。” 他摸向父亲的怀表,表盖裂痕里卡着的不再是灰尘,而是张福顺讲述老伴故事时,眼角抖落的那滴泪。

次日查房,张福顺正用树枝在病房走廊的水泥地上画田垄。看见顾承川,他兴奋地招手:“大夫,你看俺把肝段编成插秧口诀了!” 老人沙哑的声音在走廊回荡,将医学术语化作泥土般质朴的韵律。阳光穿过窗户,照亮他脸上的皱纹,那些沟壑里藏着的,不再是疾病的阴影,而是比解剖图谱更生动的、关于生命的注脚。

这一天,顾承川的解剖图谱里多了张特殊的插页 —— 上面没有严谨的线条和数据,只有李佳画的彩色稻田,以及张福顺用树枝刻下的、带着泥土气息的 “生存指南”。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医者,不该只盯着图谱上的肝段划分,更要读懂患者皱纹里的故事,那些被岁月刻下的痕迹,才是生命最真实的解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