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明皇帝在位将近五十年,他能不知道辽东那些将门与朝里那些大臣的关系吗?正因为如此,他很清楚努尔哈赤这种蛮夷之所以成了气候,正是他们互相勾结的结果。但正如他自己哀叹的那样,没有真凭实据奈何不了这些人。
他多年不上朝是事实,但他这么做不是傻也不是不理国事。遥想当年他要夺回军权,仿造先祖骑马要重振武功。岂料马毛了把他摔下来受了伤,因此腿上落了残疾。
说实话这事儿发生的很蹊跷也很怪异,偏偏皇上骑马的时候马毛了。可是没证据说是有人故意让马毛的。可这事发生的太匪夷所思了。所以他心中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也得捏鼻子认了。
通过这件事让万历皇帝明白,自己在没有掌握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军队前,任何意图掌握军权的行为都可能招致致命的危险。因此他只能躲在后宫里,避免与文官集团产生冲突和矛盾。可在暗地里,他或明或暗的与文官集团斗了一辈子,凡是能给这帮家伙添堵的事儿都乐见其成。
如今杨林这位年轻将领的出现,让憋屈了一辈子的万历皇帝看到了一个突破点。李成梁这些人是你们文官们捧起来的,那么我这个皇帝捧个新人没问题吧?杨林年轻没啥根基,我大力提拔他让他感怀皇帝的知遇提携之恩。这样就和你们文官们没啥关系了。
你们要收买杨林?好啊,那我就把他的官职一直向上提。二十一岁就当了参将并行副将事的杨林,你们怎么收买?难道想节制戚继光那样卡他的脖子?那么我要给他地盘、给钱粮、给武器,让他有资本不受你们这些文官节制,那么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动他?如此一来等我没了以后,杨林不得感谢我朱家和大明?更重要的是你们谁也猜不透我这么做的真实用意。
万历皇帝明白,如今辽东的局势只要辽东将门和大臣们还穿一条裤子,那么建州的叛乱将一直存在下去。但是朝廷如今又无力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擢升一名优秀的年轻将领来平衡和抵消这种状况,将是他目前最佳的选择。就如汉武帝当初选择霍去病来抑制卫青一样,都是政治上的需要。
至于说杨林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努尔哈赤”或是“李成梁”,在万历皇帝的安排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他还有后招儿没有出,现在他要看内阁和兵部的意见。然后才能根据对方的反应出后招儿。
次日,万历皇帝超规格、超规制提拔杨林的事很快被内阁、兵部和朝廷上下知道了。言官们率先行动起来,反对的声音第一时间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接着是兵部和内阁的反对声接踵而至。
这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这样擢升杨林是大明历史上绝无先例的。一个营伍兵的将领,连朝廷的正式武官都不是。不能仅仅因为他打胜了两次守城战就给与这样大的敕封。这样做的话让其他的边镇将领怎么想?
而且边城将领守土有责,不能因为打胜了两场守城战就给与这么大的封赏。如果官军将领都是依靠守城来获得功绩,那么所有人都将不思进取。以后都窝在城里等着敌人来就行了。何谈开疆拓土?这违反了大明军制!
而最不能令人容忍的是,皇帝陛下竟然更改了辽东防区的设置,提拔杨林为叆阳参将行副将事不说。还把险山参将的管辖权变小了。把镇江、宽甸、长甸等堡划给了杨林。皇帝陛下这是想干什么?不要忘了当初努尔哈赤就是这样一点点壮大起来的,以致遗祸辽东。
尤其把镇江堡划入叆阳管辖,等于让杨林可以组建和管辖水师。先不谈水师的巨大作用。单说假如有一天杨林反了,那么谁来制衡他?到那时辽东局势将彻底完了。
因为根据战报杨林不仅颇有学识和勇略,还擅长练兵,麾下标营极有战斗力。另外他还擅长使用炮兵,能把努尔哈赤一炮轰下马来就是明证。这样的人要是有野心反了,就是十个努尔哈赤也比不上他。所以杨林有功不假,但是按照大明军制他的功劳还不足以让皇帝如此封赏他。
其实这些文官们的意思只有一个,皇帝你不经过我们同意就想提拔将领,那是不行滴。这个口子一开那么武将们都以你皇帝马首是瞻,那么我们怎么办?等着让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丘八们骑在我们头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