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万历皇帝明白这个建州左卫指挥使能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与自己曾经的判断和失误有莫大关系。所以他毫不掩饰自己懊恼的情感。
炮击努尔哈赤的这幅画,杨林采用的是远近相交的角度。一边是明军红夷大炮喷出灼热的火舌正在猛烈开火;一边是努尔哈赤被硝烟笼罩摔落马下,周围后金将佐被炮火炸翻的一瞬间。整个画面展现了后金军突遭重炮打击之下的窘迫和慌张,以及明军英勇作战、战斗到底的决心。
之后的一幅画画的是战斗结束后,一队明军官兵或坐或站或骑马,他们有的摘下头盔在擦汗;有的在包扎伤口;有的解下水囊喝水;还有的轻抚红夷大炮紧握刀矛,盯着面前的后金俘虏和远遁的后金军。而在明军战马脚下,踩得正是后金军的正黄旗军旗。因此这幅画名为“马踏正黄旗”。
最后一幅画画的是叆阳城头一面大明战旗迎风招展,旗下一盏造型美观、质感大方的长明灯熠熠生辉,用它的光亮驱散了初春最后的一丝寒意。
这幅画的寓意很明显是夸赞大明的。战旗表示大明神圣不可侵犯;长明灯意指大明的国运和寿命,永不熄灭。不得不说这幅画的寓意极好。
而杨林对这幅画的文字注解是: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天子御国门,君王守社稷。历朝历代不可及也!
这段话本是后世人包括满清皇帝对明朝的评价,如今却被杨林抢了先机拿来用在此处,并且改动和增加了几个字。整个意思立刻就不同了。
果然,万历皇帝一下子就被这些注解的字吸引住了,目光紧紧盯在上面不肯移开半分。他反复轻声的吟诵着,脸上惊喜、震撼、欣慰等表情不断变换。这是他登基以来看到的对大明最中肯、最客观的评价。他被这些文字所感染,心中激情彭拜豪气万丈。换句话说,谁这样夸自己的祖宗和国家谁不高兴?他也知道对于杨林这个小小的游击来说,这是在拿着自己的脑袋写下了这些字。
在这一刻,万历皇帝把自己登基后能叫上名的武将从脑中都过了一遍。例如麻贵、戚继光、俞大猷、陈磷、李成梁、李如松、杜松、刘铤等等,哪一个拿出来都是名将。可是这些人与自己心目中的名将却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他们要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老丘八一个;要么攀附文官实现自己的目的;要么养寇自重和朝廷玩儿心眼。怎么比较都没有杨林能让自己这么喜爱和中意。他甚至暗叹杨林为何出生晚了,怎么才让自己遇到。这样懂事故、还能打仗的年轻将领,放在哪个皇帝手里不喜欢?
其实杨林在写这些注解时并没有要刻意讨皇帝欢心,他只是觉得寓意这么好的画要不配上些绝妙的文字,那真是妥妥白瞎了自己的一番心思。所以他把后世对明朝的评价给写了上来,没想到让万历皇帝心动感慨不已。
万历皇帝过了好半晌才道:“杨林深得朕心,此人可堪大用。来人,拟旨......”
“擢升杨林为叆阳参将,行副将事。麾下将佐官吏皆各升一级,其余兵民人等按战功赏赐有佳。由朕的内帑拨付此赏银。将本为险山参将管辖的镇江、宽甸、长甸等边堡归其管辖,军政民事皆由其决断。望其不负朕望,有朝一日荡平建奴。为朕雪耻,为国解忧!”
王太监闻言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暗呼道:“我滴天老爷,杨林这是祖坟冒青烟了吗?能获得陛下如此赏识,给与这么大的权力。这在大明开国以来的历史上也没谁能比得了了。要知道这位万岁爷可不是什么大方慷慨的主儿.......”
“你还傻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快拟旨!”万历不耐烦的向还呆立在原地的王太监怒喝道。
“是是是,奴婢这就拟旨.....”
万历皇帝这么大力封赏杨林的目的,一是喜爱和器重他;二是要以叆阳抗敌的战绩为榜样,告诉辽东其他各地的军民,你们只要好好干那么我这个皇帝不吝封赏;三是他要在辽东搞势力平衡,最重要的是他要恶心文官集团;四是通过此事试探朝臣们对皇帝要重掌军权的反应,为继任自己皇位的子孙探路。最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