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改立太子风波(三)(1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187 字 7小时前

在那风云变幻的大汉初期,朝堂局势犹如棋局一般复杂微妙,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策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张良为萧何所出的主意,看似简单平常,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智慧。

张良对于萧何当下所处的艰难境地可谓心知肚明。要知道,如今刘邦之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去敲打萧何,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非常担忧萧何跟吕后的工作关系太过紧密了。

遥想过去那些峥嵘岁月,萧何曾多次和吕后在一些重要事务上联袂出手、通力协作。特别是当年,他们二人齐心合力,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谋略,成功地将韩信擒拿归案,并最终让这位一代名将含冤而死。虽说那时候做出这样的决策有着特殊的历史大环境以及紧迫的政治需要作为支撑,然而时过境迁,形势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自然而然地开始对萧何与吕后之间是否还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心生猜忌。毕竟,权力斗争向来都是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一连串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所以,哪怕只是捕风捉影般的怀疑,也足以令刘邦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了。

而张良给萧何出的这个主意,恰巧精准地契合了刘邦想考察萧何的关键之处。当萧何按照计策“自污”时,便是要制造出一种与吕后疏远的表象。他一“偷懒”回封地去,且故意去做一些看似“坏事”的举动,比如霸占了一些田产,这样一来,他必然就不会再像从前那般频繁地向吕后汇报工作、商讨政务。从表面上看,这就与他与吕后交往密切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表明他已与吕后划清了界线,没有过多地与吕后进行私下的权力互动。

同时,萧何通过这种“自污”行为表明自己志不在权位上。他深知,在这个权力的漩涡中,如果表现出对权力的过度渴望,很容易被视为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只有明确地显示出自己对权位的淡泊,才能让刘邦相信他没有必要去迎逢吕后,更不会为了寻求权力保障而另找靠山。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萧何在张良的指引下,为了化解刘邦心中的疑虑而精心设计的策略。

果不其然,就在刘邦率领大军出征在外的时候,萧何严格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计策有条不紊地展开行动。他风尘仆仆地返回自己的封地之后,毫不犹豫地开始实施计划中的每一个步骤。

只见萧何明目张胆地侵占了不少百姓的田产,全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这种行为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但萧何却对此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与此同时,他又指使手下的一帮人在本地官府大张旗鼓地四处传播关于他这些“劣迹”的消息,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尽人皆知。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居然还有专人不远千里赶赴京城,向朝廷告发萧何的种种恶行。他们言辞激烈,声泪俱下地控诉着萧何的霸道行径,仿佛受了天大的冤屈一般。整个局面看上去混乱至极,简直荒诞不经到了极点。

然而,只有极少数知情人心里清楚,这看似毫无章法、荒唐可笑的一系列举动背后,其实隐藏着萧何深谋远虑的谋划。原来,他之所以要导演这样一出“自污”的闹剧,完全是出于自保的考虑。通过故意制造出这些负面形象,萧何希望能够让远在前线的刘邦相信,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与吕后以及朝廷的权力核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消除刘邦对他可能产生的猜忌和疑虑。

而刘邦那边,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当他打败英布凯旋归来后,一听到萧何在他离京期间弄出这么多坏事来,内心先是微微一震,随后便觉得这正符合自己此前的猜测。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听指派的秘探汇报说,萧何经常不在府上的岗位,而且根本就没与吕后有过任何联系。这一系列的情报交织在一起,仿佛为萧何清白无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此时,刘邦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开怀大笑道:“萧何这老小子也有今天啊!”

就在众人听到刘邦说出那样一番嘲笑萧何的话语之后,他们心中不约而同地涌起一个念头——刘邦定然会对萧何施以重罚。毕竟,萧何可是堂堂大汉的丞相啊,其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但如今却被曝出这样的“丑事”来,怎么看都像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接下来事情的走向竟然与他们的预想大相径庭。正当人们还沉浸在对萧何命运的担忧之中时,萧何竟主动登门向刘邦请罪来了。这一举动无疑令在场者皆为之一惊。

但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头呢!只见刘邦见到萧何后,脸上原本紧绷着的神情瞬间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他快步向前走去,以一种极为亲昵的姿态迎接萧何,双手稳稳地扶住了正欲下跪请罪的萧何,仿佛生怕他真的跪下去一般。整个动作行云流水,自然而流畅,其中所蕴含的关切之情简直溢于言表。

紧接着,刘邦更是轻轻抬起手来,温柔地拍打着萧何的肩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宽慰的笑容,缓声道:“萧何啊,咱们可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呀!这诺大的天下不正是靠着咱们这帮兄弟们齐心协力才打拼下来的嘛!就凭你谋取的那么一丁点私利,能算得上什么大事儿?说到底,还是怪我给你的赏赐太过微薄啦!”说罢,刘邦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然后目光坚定地看向萧何,再次开口道:“从今日起,朕不仅要对你再加封赏赐,还要正式册封你为相国,从此以后,你的地位可就要高于樊哙喽!”话音刚落,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惊叹之声。

萧何的这次“自污”事件,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刘邦心中的疑虑,还让世人们见证了刘邦的帝王心术与萧何的睿智深谋。

同样,曹参在齐国为齐国相辅佐刘肥期间,也因远离京城的政治中心,不大可能与吕后有多少接触,因而也深得刘邦信任。故而,在后来张良与刘邦论及萧何死后,哪些人可以为相时,刘邦从容不迫地说:“曹参可以。然后是陈平。陈平过后是周勃!”这一排序,看似随意,实则是刘邦在对朝中将领和丞相们的人品、能力以及与各方势力的关系进行深度考量后得出的结论。

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刘邦的眼光。即使刘邦死后多年,汉朝初期的历任宰相果然依此次序而来。陈平在曹参去世后,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中周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帮助汉朝度过了诸多难关。周勃更是以其果敢和忠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稳定了汉朝的政治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