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灵苓传》下卷(2 / 2)

这服药煎出来,颜色乌亮,带着股辛辣味。周先生的伙计喝下后,当晚就排了尿,虽仍有腰痛,却不再呕吐。老秦又调整药方:减附子,加杜仲,补肾强腰;增山药,健脾益肾。半月后,患者渐渐康复,只是每个人的腰上都留下一块淡淡的黑斑,像猪苓的纹路。

“这斑是山给的记号。” 老秦对小石头说,“提醒人别忘了,肾是‘先天之本’,山也是人的‘先天之本’。伤了山,就像伤了自己的肾,怎么补都难复原。” 小石头摸着自己的腰,想起去年在山里被蛇咬时,爹用猪苓配雄黄敷在伤口上,那蛇毒属“火毒”,猪苓性寒能解毒,雄黄辛温能杀虫,也是“七情相杀”之妙。

周先生临走前,给老秦磕了三个头,把剩下的炸药全扔进了山涧。“秦伯,我懂了,科学不是征服自然,是懂它、敬它。” 老秦摆摆手:“走吧。太白山的药,只给懂它的人采。” 看着周先生远去的背影,小石头忽然明白,爹守的不是规矩,是人与山的平衡,就像药方里的君臣佐使,少一味,多一分,都成不了良药。

第八回 春回苓生传古训 青岩依旧映初心

光绪乙巳年春,岁在蛇,五运属金,六气主厥阴风木。太白山的积雪化了,溪流里的冰碴撞出清脆的响,枯桦树下竟冒出新的猪苓芽,嫩白如玉,裹着层湿泥。老秦的背更驼了,走路时得拄着爹传下来的枣木拐杖,却执意要带小石头上山。

“今年风气偏盛,易得‘风邪’,猪苓得长在避风的坳里。” 老秦踩着融雪,拐杖点在地上,笃笃作响,“你看这山,东边朝阳属阳,西边背阴属阴,阴阳交界处,才是好药生长的地方——人也一样,刚柔相济,才能立身处世。” 小石头扶着爹,看见去年被炸毁的山坡上,竟长出了新的桦树苗,细弱却倔强。

走到青岩前,老秦让小石头跪下。少年学着爹的样子,双手捧起头茬猪苓,轻轻放在修复好的供台上。阳光穿过树梢,照在猪苓上,泛着温润的光。“太皓山神,秦氏后人献苓于此。” 小石头的声音有些发颤,却很坚定,“愿山常青,药不绝,人常安。”

磕完头,老秦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爹传给他的铜片,上面刻着“天人合一”四个字。“这铜片,你拿着。” 他把铜片塞进小石头手里,“猪苓的理,就是做人的理:利水而不耗气,渗湿而不伤阴。守得住这份平衡,就守得住太白山,守得住自己。”

下山时,小石头看见青岩旁的石缝里,长出一株蓝花,花瓣上沾着露水,像极了当年爹不让踩的那种。“爹,这是山神的褥子吗?” 老秦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是,也不是。它是山的眼睛,看着谁敬山,谁爱山,谁把山当成自个儿的根。”

回到村里,小石头开始教孩子们辨认猪苓:“桦树枯三年,椴树烂五年,阴阳相抱处,才有这灵根……” 他讲猪苓的性味归经,讲五运六气对药材的影响,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就像当年爹教他那样。孩子们听得入迷,手里的猪苓标本,在阳光下透着珍珠般的光。

赞诗

太白山高藏玉精,青岩有约证三生。

甘淡渗湿通水道,阴阳相济合天情。

七情和合君臣使,五运流转岁月明。

最是春回苓生处,一抔黄土养初心。

尾章

许多年后,小石头成了老石头,也有了自己的儿子。他常坐在青岩下,看孙子在桦树林里跑,手里举着刚采的猪苓,像举着块黑宝石。山风穿过林子,带着松涛和药香,和光绪年间的那阵一模一样。

有人问他,太皓山神真的存在吗?老石头笑了,指着满山的草木:“山就是神,树就是神,猪苓也是神。你敬它,它就给你生路;你懂它,它就给你智慧。” 他从怀里掏出那块铜片,阳光下,“天人合一”四个字亮得耀眼,像太白山亘古不变的心跳,像猪苓默默生长的根,像一代代药农弯腰采药时,与大地签下的、永不褪色的契约。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