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医院里续新篇(2 / 2)

乾隆十五年暮春,吴仪洛背着药篓登上四明山。这位《本草从新》的作者,在山脚下的华佗庙遇见药农陈老九,见其供桌上摆着康熙年间的贡盒残片,盒底\"元\"字的金漆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帝王笔意。\"老爷子们说,自那以后,元参的根须都朝着京城长。\"陈老九捧出一株刚挖的元参,根须果然在土中蜷成北斗形状,\"您瞧这金纹,和龙舟上的龙鳞一个样。\"

吴仪洛在药棚里翻阅陈家族谱,见康熙二十八年的记载中夹着片干枯的元参,标签上是金鋐的亲笔:\"元参更名事,非独避讳,实乃圣主知医。\"他忽然想起太医院藏的《本草正义》,其中\"元参\"条目的配图,根须走向竟与四明山的地脉图完全重合。当晚宿在药棚,梦见康熙南巡的龙舟化作元参根须,在南湖底长成一片药林,根须间闪烁着\"元\"字金纹。

三、药香里的避讳密码

嘉庆年间,宁波药商沈三江在广州十三行遇见西洋传教士。当他说起\"元参\"的由来,传教士翻开《中华药典》译本,指着\"元参\"条目笑道:\"在我们那里,这药被称为'帝王之根',因它的更名故事里藏着东方的智慧。\"沈三江打开祖传的紫檀药匣,匣底的\"元\"字在烛光下与西洋显微镜下的元参细胞结构隐隐相合——那些多边形的细胞,竟组成了微型的\"元\"字图案。

如今四明山的药农仍在华佗庙前晾晒元参,竹匾里的根块在阳光下泛着幽光。每当有学者来考证,老药工总会指着根须上的金纹说:\"这是康熙爷赐的印,当年孙太医说,'元'字通着肾经,能把药气引到根本上去。\"山风掠过药棚,将清苦的药香送向远方,恍若三百年前南湖龙舟上的那阵湖风,带着帝王的恩宠与本草的魂,在黑润的根块里酿成了永恒的药香。

尾声 黑根里的时光密码

在宁波天一阁的古籍库里,锁着一本康熙年间的《浙东药志》,扉页金鋐的批注仍清晰可见:\"元者,始也,本也,玄参得此名,如鱼得水。\"书页间夹着的元参切片,三百年后仍能闻到清苦药香,那黑润的质地里,藏着帝王的威权、太医的智慧、药农的汗水,还有本草随岁月流转的韧性。从\"玄参\"到\"元参\",变的是字,不变的是济世的魂——就像那改了名的黑根,在时光里默默承接着天地与人情的密码,将避讳的轶事酿成了一味穿越古今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