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参缘:神农仙遇记》
第一卷 春生·木德肇启 地精初现
第三回 崖壁石缝现灵株 绿叶如掌根似人
真人袍袖拂过之处,青虹如活物般游向西崖。神农氏与少典循虹而行,脚下的碎石渐次化作温润的青石,石面上竟天然生着如脉络般的纹路。行至潭后峭壁下,只见此处半阴半阳,岩壁如刀削斧劈,离地三丈许有一道横向石缝,缝口被一丛藤蔓遮掩,藤蔓叶片呈心形,开着淡紫色小花,竟是一味寻常的何首乌,但其藤蔓却反常地向右缠绕,与左侧的松萝形成“左阳右阴”的太极之象。
“看那藤蔓!”少典指着石缝上方,“其花朝东而开,叶背生着金色斑点,似是在为灵物守门!”神农氏以赭鞭轻点地面,鞭梢忽然腾起一缕青烟,青烟化作罗盘指针,稳稳指向石缝。此时,真人的声音从岩壁中传来:“此缝乃太行地脉之窍,左接青龙岭,右连白虎崖,上承朱雀云,下踞玄武泉,四象俱全,故能孕育灵物。”话音未落,石缝中忽然渗出一滴露珠,坠在神农氏手背,竟化作一枚微型的五行盘,金、木、水、火、土五色流转不息。
神农氏解下腰间革囊中的藤索,将一端系在崖边古柏上,另一端缠在小臂:“汝留此处,待吾探之。”说罢纵身跃上石缝,赭鞭轻扫藤蔓,那何首乌竟自动卷成绳梯。他攀入缝中,顿觉一股甘温之气扑面而来,混杂着腐叶与岩石的清冽。石缝深约三尺,底部积着半尺厚的黑色腐殖土,其间嵌着七枚五色卵石,恰如北斗七星排列,而卵石中央,一株植物正破土而出。
其茎细如银丝,却透着金属般的韧性,呈左旋之势缠绕在石棱上,每生长一寸,便发出细微的“咔嗒”声,如时辰钟摆。叶片分作五裂,状若婴儿手掌,叶缘细锯齿上凝着露珠,折射出青、黄、赤、白、黑五色光,触之竟有温热之感,似与人的体温相和。叶腋间结着三枚花苞,形似小钟,表面布满细密的网状纹理,轻吹一口气,花苞便发出“叮叮”的脆响,与定心潭的铜铃声遥相呼应。
“师尊!根!”少典在崖下惊呼。神农氏拨开腐殖土,只见那根如婴儿蹲坐之形,长约五寸,表皮呈琥珀色,布满细密的横皱纹,根头部隆起七个疣状茎痕,恰似北斗七星,根身分作两歧,如双臂环抱,末端细须如手指蜷曲,触之温润坚实,竟有轻微的脉动。更奇的是根须末端沾着些许红色砂粒,在暗处发出微光,正是《本草图经》中记载的“朱砂土”,乃天地精气所化。
“此乃‘七星芦头,人形根身’!”真人的身影忽然在石缝中显现,指尖轻触根头,“其芦头七节,应北斗七星,主司元气升降;根身两歧,合阴阳二仪,主司气血调和。汝看其根皮色黄而润,是得中央土气;根肉色白而透,是兼西方金气,故能补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说罢,他摘下一片嫩叶置于神农氏掌心,叶片竟自动蜷缩成丸,散发出甜糯的米香。
此时,石缝外的云雾忽然化作青鸾之形,绕缝三匝后,将口中衔着的晨露滴在花苞上。花苞应声而开,露出淡绿色的花蕊,花蕊中央竟有一滴金露滚动,金露落入神农氏口中,顿觉一股暖流从丹田升起,沿任脉上至百会,再沿督脉下至涌泉,周身三百六十五处毛孔皆似张开,能感知到天地间清阳之气源源不断地渗入体内。
“此草得天地全气,”真人指着植物茎秆上的纹路,“左旋为阳,应肝气上升;右旋为阴,应脾气沉降。其茎虽细,却刚柔相济,如人体筋膜;其叶虽薄,却纹理分明,如肺脏络脉。故能补肝而不伐,健脾而不滞,实为调和木土之神品。”说话间,那株植物忽然轻轻摇曳,根须竟从土中抬起,如婴儿伸懒腰般舒展,根头部的“七星”隐隐发光,与天上北斗遥遥相应。
神农氏望着这通神的灵物,忽悟《太素经》中“地精为人”之理——此草生于石缝,吸天地之精,受日月之华,根形与人相似,正是“天人合一”的具象。他取出陶钵欲采,真人却按住他的手:“不可!此草乃太行地脉所钟,需以‘五行土’养之。”说罢,他从袖中取出五色土:青土来自东方檀林,赤土取自南方火山,黄土出于中央平原,白土采自西方盐湖,黑土掘自北方沼泽,混合后覆在根上,那植物竟发出满足的“簌簌”声,叶片更显翠绿。
少典在崖下看得目瞪口呆,只见石缝中光影变幻,植物的根、茎、叶、花分别对应着五行之色,在岩壁上投下的影子竟组成了《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图案。此时,一阵山风穿过石缝,带着植物的清香吹向四方,远处的迎春、连翘竟同时开放,满山遍野的青草都朝着石缝的方向微微倾斜,仿佛在朝拜这株“地精”。
神农氏轻抚草根,只觉掌心传来清晰的脉动,与自己的心跳渐渐同步。他忽然明白,真人所言的“采药如采气”,并非夺取草木之精,而是与天地灵物达成气机的共鸣。此刻,赭鞭上的“土”字纹愈发明亮,与植物根部的“七星”交相辉映,在石缝中织成一张无形的气网,将天地人三才之气牢牢锁住。
第四回 甘温入脾补元气 四气五味定阴阳
真人示意神农氏采挖灵物之根时,特意取来山涧中被月光浸泡三夜的软藤,编成三寸见方的“土笼”:“此草得土气最深,采时需以土养之,方不泄其精。”神农氏依言,用赭鞭轻划石缝四周,那根竟自动从土中跃起,落入土笼时,笼壁的藤蔓忽然渗出乳白汁液,与根须上的朱砂土交融,化作一缕青烟直上九霄。他捧起土笼,只觉入手沉实如金,却又温润似玉,根身的“人形”在笼中轻轻搏动,宛如初生的婴儿。
“先尝其须,”真人从土笼中捻起一根细须,“此草四气五味,需循序渐进方得真谛。”神农氏将须尖放入口中,初觉味甘微苦,如春日初融的蜜糖混着晨间露水,继而舌尖泛起温润之感,那暖意并非燥热,而是如同被春日阳光包裹,从脾胃开始缓缓扩散。少典在旁见师尊面色由疲惫转为红润,连眼角的细纹都舒展几分,竟似年轻了十岁。
“妙哉!”神农氏闭目感受气机流转,“甘味先至舌尖,对应脾胃;微苦后达舌根,对应肾水。此乃‘甘以补虚,苦以坚阴’,竟暗含‘土克水而水生木’的玄机。”他张开手掌,只见掌心腾起淡淡黄气,黄气中隐约有青纹游走,正是土气与木气相交之象。真人以指蘸取潭水,在他掌心画出“土”字,水痕竟化作金色纹路,与体内的暖流共振。
“天地有四气,寒热温凉,”真人指向东方天际,那里正有一片祥云飘过,云色黄中透青,“此草得春生之气,却无升散之燥,因根禀冬藏之性,故四气属温。温者,和也,如春日暖阳,不寒不热,正合脾胃‘喜温恶寒’之性。”说罢,他折下一片草叶揉碎,叶汁落在神农氏腕脉上,竟化作一道温线,沿着太阴脾经游走,所过之处,先前因尝苦寒药而凝结的青色络脉渐渐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