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的秋天,刘协终于回到中原,却不是洛阳,而是曹操的地盘许都。当他看见曹操在辕门外跪接,腰间的佩剑比董卓的更精致,突然想起王允临终前的话:\"外戚、宦官、军阀,天下乌鸦一般黑。\" 曹操的屯田兵整齐列队,喊着 \"迎奉天子\",他却发现,这些士兵的铠甲上,绣着小小的 \"曹\" 字,比 \"汉\" 字还要醒目。
许都的皇宫是曹操临时修建的,狭小潮湿,比不上长安的未央宫,却处处有曹操的眼线。他最害怕的是每月初一的朝会,曹操坐在首席,听他读完诏书,总是微笑着说:\"陛下所言极是,臣这就去办。\" 然后诏书就成了曹操的政令,连封个关内侯,都要经过曹操同意。有次他想封刘备为徐州牧,曹操的谋士荀彧直接说:\"刘备乃枭雄,陛下不可轻授。\" 话里的 \"陛下\" 二字,带着刺骨的寒意。
建安五年的春天,董贵人的父亲董承带来了血书。刘协咬破手指,在衣带里写下密诏:\"曹操专权,社稷将危,爱卿可共谋之。\" 他知道这很危险,却想起伏皇后说的:\"陛下难道想做第二个弘农王?\" 董承联合刘备、种辑等人,却被曹操识破,董贵人怀孕数月,仍被绞死,伏皇后抱着他哭:\"董妹妹的血,把衣带诏的字都染红了......\"
曹操的报复来得很快,他带着甲士闯入皇宫,逼刘协废后。伏皇后藏在墙壁夹层里,被拖出来时,披头散发地喊:\"陛下救我!\" 刘协只能低头看着竹简:\"朕亦不知命在何时。\" 这句话,道尽了他作为傀儡的悲凉。伏皇后被幽禁而死,两个皇子被毒杀,刘协抱着伏皇后的遗物 —— 那支刻着 \"永保汉室\" 的簪子,突然发现簪头的宝石早已脱落,正如他的皇权,早已支离破碎。
延康元年的冬天,许昌的宫殿格外寒冷。刘协看着曹丕的使者捧着诏书,要求他 \"效法尧舜,禅让帝位\",突然想起九岁登基那天,董卓的掌心老茧。他提笔写退位诏书,墨汁在竹简上晕开,仿佛三十年来的血泪都化在其中。最讽刺的是,曹丕装模作样推让三次,每次都让他想起董卓废少帝时的假惺惺。
禅让大典上,他把传国玉玺递给曹丕,看见玉玺缺角处被黄金补上,突然想起孙坚、袁术、曹操,这些为了玉玺流血的人,如今都成了过眼云烟。曹丕封他为山阳公,食邑万户,允许他在封地行汉礼,他知道,这是曹丕的宽宏,也是最后的羞辱 —— 山阳公的龙椅,比许都的更矮,更破,却终于没有了权臣的监视。
在山阳郡的十年,是刘协最自由的时光。他脱下龙袍,穿上白大褂,和皇后曹节(曹操之女)一起悬壶济世。百姓不知道他是退位的皇帝,只知道 \"刘太医\" 针灸厉害,药费便宜。有次给小孩治病,孩子的母亲说:\"刘太医比宫里的太医好,不摆架子。\" 他笑了,想起在许都,连给自己治病的太医,都是曹操的人。
最让他欣慰的是,曹节始终陪着他。这个曹操的女儿,却真心爱他,当年曹丕要夺玉玺,曹节抱着玉玺骂:\"天不祚尔!\" 现在他们在山阳办学堂,教孩子们读《诗经》,讲光武帝的故事。他知道,东汉王朝已经亡了,但汉家的文化,还在孩子们的书声中延续。
\"初平元年,我跟着董相国迁都,亲眼看见洛阳城起火,皇宫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我们驱赶百姓,老人走不动,就被砍头,血把黄河都染红了。后来在长安,李傕的兵抢粮食,把我娘的头砍下来当球踢,我躲在草垛里,听见他们喊 ' 抢献帝的粮食去 ',其实献帝自己都在喝稀粥。\" 三十年后,洛阳城的老卒对孙子说,眼里还闪着泪光。
\"建安二十五年,山阳公刘协来我们村,看见我给产妇接生,亲自上手帮忙。他说在宫里见过稳婆接生,手法比我还熟练。后来才知道,他是退位的皇帝,可一点架子都没有,给穷人治病不收钱,还把宫里的针灸铜人搬来,教我们认穴位。他常说:' 医者仁心,比做皇帝更实在。'\" 山阳郡的村医王顺,在笔记里记下了刘协的最后时光。
\"在许都皇宫,我负责给陛下送茶。有次看见陛下对着竹简哭,竹简上写着 ' 衣带诏 ' 三个字,墨迹里还有血色。后来董贵人被绞死,陛下整整三天没吃东西,伏皇后偷偷给他送粥,被曹操的人发现,粥碗都摔碎了。陛下捡起碎片,说 ' 碎了也好,省得有人下毒 '。现在想起,陛下的眼泪,比洛阳的秋雨还冷。\" 许都皇宫的老宫女,临终前对儿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