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劫后重逢,情愫暗涌(1 / 2)

翠云坞的日与夜,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开来,挡住了窗外凛冽的寒风,也暂时遮蔽了下邳城破后那依旧弥漫在徐州上空的血腥与恐慌。炉火在特制的铜盆里安静地燃烧着,散发出融融暖意,空气中弥漫着安神香混合着淡淡药草的气息。这里的一切,都经过了精心的布置,旨在营造一种绝对安全、宁静、且能抚慰人心的氛围。

而我,几乎每日处理完繁杂的公务后,都会抽出时间,轻车简从,来到这个位于彭城东南的秘密据点。我的探望,起初只是出于责任——确保这位刚刚从地狱边缘被拉回来的女子,能够得到妥善的照料,确保“拾遗”行动的成果得以巩固。但渐渐地,这份责任之中,掺杂了越来越多我自己也难以完全分辨清晰的复杂情感。

最初的几日,貂蝉的状态极差。阿兰(那位我精心挑选的女侍)回报说,她常常在噩梦中惊醒,冷汗涔涔,口中喃喃着模糊不清的呓语,有时是火光冲天,有时是刀剑铮鸣,有时……或许是某个她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名字。白日里,她也大多沉默寡言,蜷缩在温暖的锦被中,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对周遭的一切都带着一种近乎麻木的戒备。

我理解她的状态。下邳的陷落,吕布的授首,对她而言,不仅仅是一场战乱的浩劫,更是她人生又一次天翻地覆的剧变。她如同狂风暴雨中一叶无助的扁舟,失去了所有的方向和依靠(哪怕那所谓的依靠本身就是一道枷锁),剩下的只有劫后余生的疲惫和对未知的深深恐惧。

我没有急于与她深谈。只是每日过来,隔着一定的距离,询问一下她的饮食起居,看看她的气色,嘱咐阿兰和另一位侍女墨韵务必细心照料,确保药按时服用,食物清淡滋补。我送去的,是最好的伤药,最柔软的衣物,最能安神的香料。我希望通过这些无声的细节,传递给她一个明确的信息:在这里,她是安全的,是被尊重的,无需再担惊受怕。

她最初的回应,是极其疏离和公式化的。

“多谢陆从事挂怀。”

“一切尚好。”

“劳烦费心了。”

她的声音很轻,带着病后的沙哑,眼神也总是躲闪着,不敢与我对视。我知道,在她眼中,我或许与王允、与董卓、与吕布……与那些曾将她视为工具或玩物的男人,并无本质区别。她害怕,害怕这份突如其来的“善意”背后,隐藏着新的算计和利用。毕竟,她的“美名”在外,足以引来任何男人的觊觎。

这种戒备,让我心中隐隐作痛,却也更加坚定了我必须以最真诚、最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她的决心。我不能再让她重复过去的命运。

转机,发生在大约五六天之后。

那一日,我照常前来探望。走进厢房时,恰好看到她没有卧床,而是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中捧着一卷书(是我特意让人送去的几卷诗经或楚辞,希望能借此稍稍排遣她的心绪)。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柔和地洒在她身上,为她苍白的脸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她看得似乎很专注,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看到我进来,她先是微微一怔,随即放下了书卷,想要起身行礼。

“姑娘不必多礼,坐着便好。”我连忙阻止,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坐下,“今日气色看起来好多了。”

“……劳从事挂心。”她低声回应,目光却不像前几日那般躲闪,而是带着一丝探询,落在了我的脸上。

“诗书可解忧,亦可知兴替。”我看着她手中的书卷,微笑道,“姑娘博闻强记,想必对这些并不陌生。”

她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似乎是被勾起了某些久远的回忆。她沉默片刻,才轻声道:“往昔种种,恍如隔世。如今……不过一介飘零之人,苟活于世罢了。诗书虽好,于妾身而言,亦不知有何意义。”她的语气中,带着一种看透世情的沧桑和淡淡的自嘲。

“姑娘此言差矣。”我正色道,“诗书之用,非在富贵,而在明心。乱世之中,人心易惑,守住本心,方为不易。姑娘昔日在长安虎穴之中,能以女子之身,周旋于豺狼之间,巧施妙计,离间董吕,挽救汉室于危亡,此等智慧与胆识,岂是寻常‘飘零之人’所能及?那份临危不乱的镇定,那份洞察人心的机敏,早已超越了性别,足以令天下多少须眉汗颜!”

我刻意提及了她当初在诛董事件中的作用,但着重强调的是她的智慧、胆识和功绩,而非仅仅是她的美貌或作为“工具”的角色。我知道,这是她心中最敏感、也最渴望被认可的地方。她渴望摆脱“红颜祸水”或“美人计棋子”的标签,渴望有人能真正看到她内心的力量。

果然,听到我的话,貂蝉的身体微微一震!她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甚至……还有一丝水光在闪动!

“陆从事……你……你怎会……”她似乎想问我为何会知道这些细节,又或者,是惊讶于我会对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给予如此正面的评价。

“昔日洛阳,昭虽位卑,然亦忝为王司徒门下奔走,对长安之事,略有所闻。”我坦诚道,“司徒公行险,夫人(我改称她为‘夫人’,以示对其过往身份的某种承认,也避免直接称呼闺名显得过于轻佻)以身入局,其间艰险,非外人所能想象。夫人之功,虽因乱世尘封,然青史之上,终当有夫人一席之地!”

我的语气斩钉截铁,充满了真诚的敬意。我看到,她眼中的水光再也抑制不住,化作两行清泪,无声地滑落。她没有用手去擦,只是任由那泪水滴落在素色的襦裙上,晕开点点深色的痕迹。那不是悲伤的泪,更像是……一种长久压抑后的释放,一种终于被理解、被认可的委屈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