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技术革新:改良农具与推广新法(1 / 2)

屯田大计,不仅仅是分配土地、组织人力那么简单。要想真正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实现“三年粮草自给”的目标,技术的革新与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深知,仅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简陋的农具,是无法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创造奇迹的。

我必须将我所掌握的、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当然,必须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应用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屯田运动之中!

我的第一个着力点,是改良农具,特别是提高播种效率。

汉代虽然已经有了耧车(一种畜力或人力牵引的播种工具),但其结构相对笨重,效率也不算太高,且并未得到大规模普及。我根据对汉代耧车的研究(以及我脑中更先进的播种机械的模糊印象),开始尝试对其进行改良。

我找到了几位徐州本地手艺精湛的老木匠和铁匠(可能是通过糜竺的关系,或者是我在巡查中发现的),将他们召集到临时的“工匠营”(就设在某个军屯点附近,便于试验和推广)。

我没有直接拿出完整的图纸(那太过惊世骇俗),而是以“在古籍中偶然看到”或者“与西域商人交流所得”为名,向他们描述了一种更轻便、更高效、能够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的新式耧车的构想。

减轻重量: 采用更轻巧的木材(如桐木),优化结构,减少不必要的部件。

改进播种斗: 设计更精密的下种装置,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使其更加均匀,节省种子。

增加覆土和镇压装置: 在耧车后方增加小型的覆土板和镇压轮,实现播种、覆土、镇压一体化,提高出苗率。

起初,那些老工匠们对我的“奇思妙想”将信将疑。但当我用简单的草图和模型,向他们解释了其中的力学原理和结构优势后(我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他们眼中也开始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经过反复的试验、失败、修改、再试验……在耗费了不少木材和铁料(这再次得益于糜竺的慷慨支持)之后,第一架经过改良的、更加轻便高效的“新式耧车”,终于在工匠营里诞生了!

当我们在试验田里,用一头耕牛轻松地拉着这架新式耧车,快速而均匀地播下一片种子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那些参与屯田的士兵和百姓,都发出了惊叹和欢呼!其效率,比传统的人力撒播或旧式耧车,提高了数倍不止!

我的第二个着力点,是推广更科学的耕作方法。

我注意到,徐州地区的耕作方式大多还比较粗放,土地利用率不高,抗灾能力也较弱。我决定,向参与屯田的军民,大力推广两种在历史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耕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