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归朝(承德三年七月)(1 / 2)

七月的应天城如同被架在炭火上炙烤的青铜鼎,蒸腾的暑气裹挟着市井烟火气,将整座城池闷得如同蒸笼。正阳门的汉白玉阶在烈日下泛着刺目白光,砖石缝隙间渗出的热气,仿佛能将鞋底的牛皮灼穿。朱雄英手扶鎏金龙纹栏杆,玄色冕旒随着穿堂风轻轻晃动,十二串玉珠碰撞出细碎声响,恍若编钟奏出的迎宾曲。他远眺天际线,只见蜿蜒旌旗如赤色长河,正沿着朱雀大街浩浩荡荡涌来。

二十四面飞虎旗开道,金线绣就的飞虎昂首咆哮,利爪下的祥云纹被阳光镀上金边,仿佛随时要冲破旗面腾空而起。紧接着是二十四辆青铜战车,车辕上悬挂的鞑靼人头颅在烈日下泛着青灰色,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沉重的\"轱辘\"声,惊起城楼上数百只白鸽。羽翼扑棱声、百姓的欢呼声与战车的轰鸣声交织,宛如一首激昂的凯旋乐章。

当朱棣的玄色帅旗终于出现在朱雀桥畔,城头三十六门礼炮轰然齐鸣。浓烟裹挟着火药味直冲云霄,震得秦淮河上的画舫纷纷靠岸,船夫们仰头望着天空,脸上满是敬畏与惊叹。朱雄英快步走下城楼,玄色龙袍下摆扫过台阶,绣着十二章纹的衣摆扬起层层涟漪,仿佛将帝王的威严一同铺展在众人眼前。\"四叔辛苦了!\"他亲自握住朱棣的手臂,指尖触到染血披风下粗粝的冰晶残片——那是克鲁伦河畔的严寒,历经三千里征途仍固执地附着在衣料纤维间,无声诉说着漠北战场的残酷。

朱棣身后,朱高煦的狮纹甲胄上凝结着暗红血渍,左肩缠着的绷带渗出淡淡血迹,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年轻将领单膝跪地时,腰间双刀的狮首吞口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与朱棣腰间的飞虎纹玉佩遥相呼应,宛如一对守护帝王的神兽。\"听闻二郎在野狐岭连斩三员敌将,\"朱雄英抬手虚扶,眼中带着嘉许,\"朕封你为燕王府虎贲卫统领!今后北疆防务,便交托给你了!\"

\"谢陛下!\"朱高煦声如洪钟,抬头时目光灼热如焰,\"臣愿为陛下马革裹尸,守好大明万里边关!\"他身后,数千燕军将士齐声呐喊,声浪震得城楼飞檐上的铜铃嗡嗡作响,仿佛连整座城池都在这声威中颤抖。

朱雄英又转向身形敦厚的朱高炽,后者怀中的算盘突然发出清脆声响。这位世子推了推水晶镜片,镜片后的目光冷静如渊,宛如深不可测的寒潭。\"此次粮草调度滴水不漏,\"帝王拍了拍他的肩膀,\"朕封你为文华殿大学士!今后朝中内政、钱粮诸事,尽可便宜行事!\"

\"臣弟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朱高炽行礼时,袖中滑落一张泛黄的粮草转运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漠北每一处粮仓的位置,红蓝线条交织成精密的网络,仿佛是他在战火中织就的后勤密网。周围武将见状,纷纷投来惊叹的目光——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世子,竟有如此惊人的筹算能力。

庆功宴设在奉天殿,鎏金烛台上的龙涎香混着马奶酒的香气弥漫整个大殿。朱雄英举起夜光杯,杯中琼浆映着头顶的蟠龙藻井,流转出瑰丽的光晕,仿佛将整个宫殿的辉煌都浓缩在这一杯之中。\"此次北征大胜,最该谢的是耿老将军!\"他望向阶下的长兴侯耿炳文,老人甲胄下的内衬已染霜色,却仍身姿如松,白发在烛火下泛着银光,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若不是老将军力排众议,坚持用'军屯粮'作军饷,咱们哪能在漠北撑过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