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雪夜(承德三年三月)(1 / 2)

漠北的狂风裹挟着碎雪,如刀刃般刮过野狐岭的峭壁。龙门峡惨败后,阿鲁台的五万铁骑化作残兵败将,他蜷缩在这座海拔两千丈的险峰之上,望着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仿佛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倒影。山岭两侧皆是刀削般的绝壁,唯一的山道被三丈厚的积雪覆盖,阿鲁台深信,凭借这天然屏障,足以将朱棣的大军拒之门外。

朱棣的帅帐扎在野狐岭南麓的一处背风坡,牛皮帐篷外,积雪堆积如山,寒风呼啸着撕扯着帐篷的边角。帐内,十几盏牛油灯在风雪中摇曳,将众人的身影投射在粗粝的毡墙上,宛如一幅幅晃动的剪影。诸将围坐在一张由原木拼成的长桌旁,桌上摊开着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野狐岭的地形地貌。

“这野狐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耿炳文苍老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险要之处,眉头紧锁,“阿鲁台在山顶囤积了足够三月的粮草,又设下三道防线,强攻怕是伤亡惨重。”

帐内一片寂静,唯有寒风拍打着帐篷的声响。朱棣凝视着地图,目光如炬,却也难掩眼中的忧虑。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朱高炽裹着厚厚的皮裘,匆匆走进帐内。他的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却难掩兴奋之色:“父亲!宣府运来的‘神威炮’到了!”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朱高炽身后,几名士兵小心翼翼地抬着一尊青铜巨炮走进帐内。这尊火炮通体呈青黑色,炮管上刻着“洪武年制”四个鎏金大字,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散发着威严的气息。张玉快步上前,轻抚着炮身,眼中满是爱惜:“此乃太祖爷当年命工部所铸,射程可达三百步,若能在战场上发挥威力,定能震慑敌军。”

“但眼下正值雪季,炮膛湿气重,怕是会影响射程。”朱棣眉头紧皱,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张玉点了点头,从腰间取出一块绒布,开始仔细擦拭炮管:“末将已命人准备了火盆和艾草,可先将炮膛烘干,再装填火药。”说着,他向众人演示起火炮的操作方法,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稳重,尽显大将风范。

深夜,帅帐内的灯火渐渐熄灭,整个营地陷入一片寂静。唯有呼啸的北风,依旧在旷野上肆虐。朱高煦身披玄色披风,腰悬双刀,带着二十名亲卫,踏着厚厚的积雪,朝着野狐岭悄悄进发。他们如同鬼魅一般,在雪夜中穿梭,借着月光与雪光,小心翼翼地避开鞑靼人的岗哨。

雪地上,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积雪深处,随时可能隐藏着陷阱或暗坑。亲卫们手持火把,火把的光芒在风雪中摇曳,照亮了他们脚下的道路,也在雪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朱高煦走在最前面,他的眼神锐利如鹰,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突然,他抬手示意众人停下,目光死死地盯着前方——在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坡上,一条若隐若现的痕迹引起了他的注意。

众人屏住呼吸,慢慢靠近。借着微弱的火光,他们发现这竟是一条隐秘的羊肠小道。小道蜿蜒曲折,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若不是格外留心,极难发现。小道两侧,是陡峭的山壁,山壁上垂挂着长长的冰棱,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

“这或许就是破敌的关键!”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低声说道。他立即派一名亲卫快马加鞭,赶回帅帐向朱棣禀报。

当朱棣得知这个消息后,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喜悦。他盯着地图上标注的小道位置,眉头越皱越紧:“小路积雪深厚,重炮无法通过。若只派轻骑,仅凭三千人马,如何能攻破鞑靼人的大寨?”帐内的气氛再度陷入凝重,众人的脸上写满了失望与无奈。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耿炳文突然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当年太祖爷征王保保,在大同遭遇暴雪封山。为了运送粮草和火器,将士们曾用‘负冰’之法——在鞋底绑上草绳,增加摩擦力,再拖着木板前行。”他的目光望向朱高炽,“高炽,军中可有足够的苎麻?”

朱高炽略一思索,随即坚定地点头:“回耿老将军,军中苎麻储备充足,定能满足所需!”

“好!”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传令下去,明日起,三万将士分成三班,连夜开辟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