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5 月 14 日的汶川废墟还在余震中颤抖,顾沉舟的战术手电筒光束扫过坍塌的教学楼,突然定格在消防员的背影上 —— 他们的作训服在废墟阴影里化作模糊的剪影,与瓦砾堆的轮廓几乎融为一体。\"夜视仪都看不清救援标识。\" 他对着对讲机开口,指尖划过战术地图上的受困儿童坐标,\"需要波长 550nm 以上的蓄光材料,\" 顿了顿,\"就像 2005 年在昆仑山,给巡逻队缝的反光肩章。\"
凌晨三点的 \"舟晴智能拥军实验室\" 亮如白昼,苏晚晴的银顶针在蓄光纤维面料上划出银弧,布料在紫外线灯下发着柔和的黄绿光芒 —— 那是小川从退役的航空母舰舷窗玻璃中提取的夜光涂层,波长参数与顾沉舟 2007 年研制的潜艇逃生标识完全一致。\"肩章要绣北斗七星,\" 她的顶针敲了敲设计稿,每颗星的位置对应汶川震中的经纬度,\"就像你当年在大堤,\" 指了指顾沉舟的救援路线图,\"用救生衣反光条标出冲锋舟航道。\"
顾沉舟的卫星电话传来前线画面,某支救援小队正用粉笔在作训服上画求助箭头,石灰粉簌簌落在瓦砾上。\"改良款要加可拆卸袖标,\" 他的战术笔在屏幕上圈出废墟中的临时医疗点,\"用 2003 年非典防护服的魔术贴,\" 顿了顿,\"小川,把你改的紫外线充电板缝进衣领。\" 十四岁的男孩正趴在地上拆解军用手电筒,将里面的氙气灯芯移植到蓄光纤维的充电模块中,齿轮间卡着 2008 年抗震的应急救援徽章。
苏晚晴突然想起 2001 年入世谈判时改良的环保染料,此刻正将蓄光材料与红景天提取物融合:\"这种纤维遇汗会更亮,\" 她指着显微镜下的布料截面,红景天颗粒在蓄光分子间形成网状结构,\"就像战士的汗水,\" 指了指顾沉舟的救援服,\"能激活希望的光。\" 顾沉舟点头,发现她在衣领内侧绣了极小的 \"舟晴\" 暗纹,针脚密度对应着黄金救援 72 小时的时间刻度。
首批样衣送达灾区时,余震的灰尘正漫过临时搭建的医疗帐篷。某消防员穿上荧光迷彩服,转身时肩章的北斗七星在废墟暗处亮起,受困儿童的啜泣声突然止住 —— 他们看见的不是黑暗中的影子,而是会移动的星光坐标。\"大叔的衣服会发光!\" 瓦砾堆里伸出的小手颤抖着指向肩章,星光映着孩子脸上的泪痕,让顾沉舟想起小羽三岁时在缝纫社追着顶针反光跑的模样。
\"袖口的反光条走的是汶川的等高线。\" 苏晚晴的视频通话接入现场,她举起样衣的袖口,蓄光材料在帐篷灯下发着温润的光,\"每个拐点,\" 指了指顾沉舟的救援路线,\"都是你今天背出孩子的位置。\" 顾沉舟的喉结滚动,发现反光条的起点正是他凌晨三点救出的老奶奶家的废墟坐标,终点是临时安置点的红旗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