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内意练法(2 / 2)

近乎是抬腿就来、举手就有,只是谁练得更顺手,谁防御更严谨而已。

因此形意拳每一步都暗中练习独立步提膝辗转,而近乎每一把动作的衔接都是鹰捉撕捋再重新打出。

古代实战环境比现在恶劣,动手往往就是搏命的时候。

因此各门各派对于搏杀技术都非常保守,传承上也比较严谨,即让你能练到功能,又让你不能最大化发挥。

所以就产生了练了半天不知道在练什么,而直接去用又不太好使的情况。

在形意拳的演变中,有一个非常客观但是多数形意门人都不肯承认的事实,就是形意拳是先有十二形,而后有五行拳。

但是民国之后,门人都认为,形意拳以五行拳为核心,十二形是五行拳演化出来的表演套路。

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如今现象的根源。

三、一个检验武术认知的小方法

评价武学认识层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如果你躲不开、防不住侧踹,就不必深谈这手那手、哪门哪派了。

年轻时候访拳,对于喜欢动手讲解的师傅,一般都是先拿侧踹试探。

虽然有点不礼貌,但是省时省力,很容易检验出问题。

很多人喜欢让你一拳打过来,然后跟进千变万化,一旦拉开距离,便接不上手,双方都不方便。

这时候要压制对手就只有突进打法,而这个践蹿突进的本事才是重点。

没有这方面的功力,就说明局限在定步的打法上,而定步辗转的规律也就那么几种。

千变万化不出六把变化,求学来说,就到头了。

所以一个侧踹就足够检验能力了。

其要打破局面,要么践蹿冲击,要么也是纵身放长。

如此,格斗形式就产生了变化,什么好用什么不好用就很直白了。

如果最基本的侧踹都用不好、防不好,就说明水平不算高,对实战的感悟也不会太真切。

四、现代认知分析内意练法的原理

如果没有老师,这些东西也就是说说听听。

放在古时候,人们的精神信仰都比较朴实,为求心神合一,感应敏锐。

有时候是夜里去坟地训练,如果本身气虚神颓、心意游离,就会出现负面作用。

人类在原始求生演化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一套瞬间激发战斗力的系统。

相应也有克制平复状态的系统,并且在专门的武术流派中得以研究而有了传承。

用现代医学分析,是肾上腺素的升高与相反控制的能力,以及因此对身体应战状态产生的种种影响。

但是这种危险的事,操作上要求很高,在正统练功模式中自然生成最好,不可急于求成。

现代人的知识水平有了变化,身体状态也有了不同,许多做着武侠梦的年轻人,气血并不旺盛。

忙碌的生活与工作的压力更容易耗费精神,本身就不是健康状态。

再按自己的猜想去练,就很容易弄得神经紧张而伤害身体。

这也是一些爱好者实战被打之后,或者自知不敌而受到挫折之后,便放弃武术或者搏。

,但是精神又极度亢奋而光说不练的原因,说到底是无法安抚自己的内心。

五、眼前有人似无人

形意五行拳,是拳谱中“五行本是五道关”字句的最佳呈现。

它从空当处发拳,所以出拳轨迹就带有掩护功能,是很高明的防御式进攻。

如果是长兵器格斗,这个特点更为明显,而技术需求也更为强烈。

拳论中说,夜战目不能视物,又如何追击目标?

实战远近飘忽,目不及瞬,挨打的总是看不清对方。

所以要紧是成就周全拳架,而后练出对战感应,每临实战,硬打硬进,望着就使。

如此就有了一山不能容二虎的气势,是为形意拳霸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