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少林寺蝉声如雨,君宝在达摩院的青石地上扎着马步,汗水顺着下颌滴进领口,浸透了粗布僧衣。觉远大师负手立在廊下,目光扫过他微微颤抖的小腿肌肉,忽然开口:“马步如桩,非凭蛮力。气沉丹田,方能稳如磐石。“
君宝闭目屏息,试着将浮躁的气息往下压。忽觉后腰一暖,竟是觉远用掌心抵住他的命门,一股温热的内息顺着经脉游走:“用心感受气血运行,莫被皮肉之苦乱了心神。“
三日后的子时,藏经阁檐角挂着半轮残月。君宝抱着一摞经卷经过后院,忽见觉远的禅房透出微光。他驻足望去,却见老和尚正对着一尊铜人桩推演拳法,袈裟挽至肘间,露出小臂上深深浅浅的疤痕——那是早年征讨漠北时留下的箭伤。
“进来吧。“觉远忽然转身,手里多了一本泛黄的《易筋经》残卷,“昨夜见你在演武场揣摩罗汉拳破绽,可是觉得这套拳法刚猛有余,变化不足?“
君宝低头合十:“弟子愚钝,总觉招式间少了些...融会贯通的余地。“
觉远轻捋长须,将残卷推到他面前:“少林武学博大精深,然一味苦修难悟真谛。明日起,你随我抄经三次,再到碑林研习历代武僧留下的剑痕拳印。“他忽然抬手点在君宝眉心,“武学之道,如参禅悟道,需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
此后数月,君宝白天随觉远抄写《楞伽经》,夜晚在碑林借着月光临摹石壁上的“一指禅“刻痕。每当他因疲惫懈怠时,总能在经卷里发现觉远用朱砂批注的习武心得,或是在铜人桩旁看到新摆的草药——那是治筋疲力乏的秘方。
仲秋的某个深夜,君宝在禅房默诵《洗髓经》,忽闻窗外传来低沉的禅唱。他推窗望去,只见觉远在月光下演练达摩院秘传的“心意把“,身形如鹤,拳脚带起的风声竟将院中的落叶卷成一道金黄的旋风。君宝心中豁然开朗,指尖不自觉地在窗纸上画出拳路,直到破晓时分,才发现窗棂上已布满密密麻麻的指痕。
立冬那日,觉远将君宝带到后山瀑布前,递给他一根拇指粗的铁链:“今日不习拳脚,只练听劲。“瀑声如雷中,君宝闭着眼挥动铁链,听着风声辨别方向。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觉得水声渐隐,铁链与空气摩擦的细微声响竟清晰可闻,仿佛每一丝气流的变动都在掌心流转。
“好!“觉远的喝彩惊起一群山雀。老和尚抬手轻拍他的肩膀,眼中泛起欣慰:“你已悟得'听音辨位'之境。当年为师收你入门时,便知你根骨清奇,如今看来,果然没看错。“
君宝望着奔流不息的瀑布,忽然想起初入少林时,觉迟曾笑他“眼神太锐,似有执念“。此刻指尖抚过铁链上的凹痕,他终于明白,觉远大师为何总在讲经时穿插江湖旧事——原来真正的武学,从来不是伤人的利器,而是渡己渡人的慈悲。
雪粒开始飘落时,君宝在藏经阁的墙壁上发现一行刻字:“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他摸着粗糙的刻痕,忽然想起觉远昨夜说的话:“明日起,教你练《易筋经》的内壮功夫。但记住,修武如修心,万不可执着于招式强弱。“
山风卷着雪片扑进窗棂,君宝紧了紧身上的僧袍,将《易筋经》残卷又往烛火旁挪了挪。跳动的烛影中,他看见自己映在墙上的影子,正随着呼吸微微起伏,竟似与这古刹的夜色融为一体。
深冬的少林寺银装素裹,君宝在达摩洞外的石台上闭目盘坐,掌心朝上托着两枚铜钱。《易筋经》残卷摊开在膝头,烛火将经文中“膜络周身,气行百脉“八字映得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