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剿匪(1 / 2)

金秋时节,嵩山脚下新立的“济民堂“飘出药香。觉迟挽起袖口熬制祛寒膏,青石板上晒着的除了药材,还有明远刚从山下带回的民情手札——某页朱砂圈着“洛河决堤“四字,旁边缀着枚干瘪的麦穗。

“朝廷的整顿文书到了。“君宝抖开黄绢,目光扫过“各门派需设流民粥棚““违禁兵器限期熔铸农具“等条款,最后落在落款处的“戊酉“密印上——那是哑僧临走前留给朝廷的暗记。明远晃着腿坐在窗台上,新换的青布衣裳下,锁骨疤痕被编成了护身符红绳。

“监寺招供时,提到嵩阳盟藏了批火药在...“觉迟突然顿住,目光落在明远腰间晃动的铜铃——正是当日藏经阁檐角坠落的残片。少年浑然不觉,正用炭笔在墙上画地图:“从这里到洛河灾区,走后山密道能省三天脚程。“

暮色浸染时,济民堂来了位不速之客。灰衣人递上油纸包便消失在炊烟里,君宝打开时,里面是半块羊脂玉佩和封信笺,墨字力透纸背:“当年令堂为护赈灾银线索,碎玉为信。今嵩阳盟余孽未净,望君...“

“是哑师父的笔迹。“明远凑过来,眼尖地看见玉佩内侧刻着的“惊“字——与君宝那半块“鸿“字严丝合缝。觉迟往火盆里添了块炭,火星溅在他新得的铁戒上,那是朝廷钦赐的“济民“令牌所化。

“洛河的事,我明日带一队弟子去。“觉迟将祛寒膏装进瓦罐,忽然想起哑僧最后一次现身时,曾往他药炉里撒了把蒲公英种子,“明远,你负责联络各城丐帮,让他们留意戴狼首巾的人。“

月上中天时,君宝独自登上钟楼。新铸的铜钟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善款流向,某串数字旁用小刀刻了行小字:“每两银,可换三斗粟。“他摸出拼合的玉佩,月光下,玉纹竟隐约映出嵩阳盟总坛的地形图——正是母亲当年用鲜血染红的方位。

“原来她从来不是逃兵。“君宝对着钟声喃喃。记忆里母亲临终前染血的笑容,与哑僧留下的字条重叠:“二十年前,血滴子奉命追查赈灾银,你母亲是我们的眼线。“

山下忽然传来梆子声,是明远与丐帮约定的暗号。觉迟的身影出现在阶梯尽头,袖中藏着刚收到的飞鸽传书:“朝廷欲设武林监察司,望少林荐才。“两人相视而笑,钟鸣里,济民堂的灯笼次第亮起,像撒在夜色里的星子。

明远的脚步声从后山传来,怀里抱着个受伤的小叫花子。孩子攥着块发霉的饼子,却死活不肯松开手里的拨浪鼓——鼓面画着的,正是嵩阳盟的狼首图腾。

“看来余孽还在玩火。“觉迟用银针挑开鼓面,掉出卷细如发丝的密信,上面赫然写着“冬至,洛河渡口“。君宝摸出拼好的玉佩,触到内侧凸起的小点——连成线后,竟是洛河下游的火药库坐标。

“哑师父说,江湖不是棋盘。“明远替孩子包扎好伤口,往他兜里塞了块蜜糕,“是该让那些玩火的人,看看人间的灯火了。“

雪粒开始飘落时,济民堂的粥棚前排起长队。觉迟往明远手里塞了包炒货:“去把洛河的流民安置好,顺便查查渡口的船运记录。“少年咬着炒栗子跑远,围巾上的铜铃碎响混着孩子们的笑声,惊起檐角几只麻雀。

君宝望着漫天飞雪,忽然想起藏经阁那卷《达摩易筋经》,如今扉页的字已被无数双手摸得发亮:“佛渡众生,先渡人间烟火。“他握紧觉迟递来的火把,火光里,新修的密道入口刻着八个大字——“惊鸿一瞥,人间长明“。

钟鸣又起时,三千里外的京城,某位黑衣人正将半块玉佩嵌入暗格。格中整齐码放着各地传来的民情手札,最上面那页朱砂批注:“少林济民堂,可堪大用。“落款处,“戊酉“二字盖着御赐的朱砂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