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机制未动,人事先行(1 / 2)

11月9日,潇湘省委八楼,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长长的会议桌上,照亮了一张张或沉静、或沉默的脸。

这是一次非例行的省委专题协调会,议题却异常敏感——关于机制复制的第二轮试点选址,以及相关干部队伍的“先行调整建议”。

会议由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尚民主持,列席的,除了组织部长许宏志,还有省纪委书记王平、政法委书记韩士同、副省长唐志衡,以及来自三地市的书记和组织负责人。

氛围很微妙,所有人都知道:这不只是一次政策协调会,这是一次政治站位筛查会。

李尚民扫视全场,缓缓开口:“第一轮机制复制以邵陵为起点,省委高度关注,目前各方面反馈积极。但第二轮,我们不能盲目扩张。”

“建议由组织部初步拟定试点建议名单,优先考虑中部三市——衡洲、怀远、潭宁。”

许宏志点头:“衡洲干部队伍结构相对合理,财政体系完善,且此前参与过星城数字财政平台对接,是理想的第二批样板点。”

他话音刚落,省纪委书记王平缓缓开口:

“我认为,不能只看数据逻辑,也要看干部生态。”

“衡洲表面干净,实则权责界限模糊。机制复制进去,很可能触动某些固有利益。”

“若干部系统不能匹配,机制再完美也会跑偏。”

这是明显的“技术派”与“制度派”之争。

再往深一层——谁来定点?谁的人先进入?谁控制第二批机制主导权?这才是真核心。

李一凡没出现在会场,但他的名字,一直像风一样飘在会议室上方。

“星城经验是成功的,但不能照搬。”副省长唐志衡坐在末席,淡淡开口。

“机制不是万能钥匙,星城模式是在地方强势推动下形成的,别的城市干部,未必接得住这个节奏。”

他这一句话,实质是借“节奏”反对李一凡的复制路线——对的是机制,打的是人。

许宏志神色不变,翻着文件,一言不发。

而真正压轴的人,是赵建国。

他缓缓翻开资料,抽出其中一页:

“衡洲市委组织架构三年未动,平均年龄48岁,一级调研员比例超省均线12%。”

“上一轮省级巡视时,反馈最多的不是腐败问题,是‘干部系统老化、激励无力’。”

他抬眼扫视会议室,淡淡道:

“你们要不做机制试点,那就按旧办法,继续稳着。”

“但别到时候又说‘干部没人接班’。”

会议室再次安静。

没人敢接这句话。

就在此时,中央组织部政策机制司发来一份简报,送至潇湘省委。

简报主题只有一行字:

【关于推动地方机制模型升级为国家治理模块预研通道建议草案】。

全文不过六百字,却包含三个关键点:

1. 星城市机制模型已进入“成型观察期”;

2. 潇湘省复制计划纳入“制度可迁移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