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 严查人才队伍中的混子(2 / 2)

“我怎么记得你们学校的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发表在咱们省内的刊物上,而你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是相关刊物的评审委员会成员,也就是说那些论文是否发表,都是你们在决定。”

“今天不谈你们那些刊物的收入问题,也不谈评审是否公平,我想问一下那些发表的论文你们推荐到国家级刊物后,有几个被发表了?省级刊物的论文对你们高校的排名有多大影响?”

这种事很常见,相当于球赛中既是球员,又是裁判,可以更加轻松的操纵结果,获得积分。

还有一些人专门从事这类的中介,交钱就能让你的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从而帮助某些人更快的评定职称。

在张恪清看来,这种方式极不可取,属于走上了歪路。

容易滋生出一大批水平不行的伪人才,同时还浪费大量的科研资金,占据了一些重要的岗位,对科技的提升,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没什么好处。

“我这里有几本省内的相关刊物,除了你们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订阅,几乎没有其他销量,那些论文中的理论,有多少能够有实际产出?”

“理论结合实际,这个道理你们难道不清楚?”

“还有这上面新一期的论文,很多都是其他省高校、科研机构早就研究过的,也有一些是国外早就有了研究成果的,你们没有做出任何的创新和突破,这样的论文发表出来意义很大吗?”

“发表出这种论文的人,算得上是精英人才吗?值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培养吗?”

李校长坐下来,一声不敢再吭。

张恪清拿着的几本杂志中,其中就有他作为主编的一本,很多事情真的经不起详查。

但他内心还有些不服气,其他省市的高校也都是这么干的,以论文来证明实力也是执行了很多年。

再说南河缺乏重点高校,全省一亿人口,就只有一所211大学,少了许多上级的拨款,没有相关的顶尖设备,没有顶尖的教授愿意过来,他们也研究不出多少能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的成果。

“各位同志,我知道我们南河的教育现状,缺少顶尖高校,但我们那些高校也有不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重点大学研究出一些重要成果的也并非个例。”

“我们高校要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而不只是帮着一些人拿到毕业证,到了社会上却没有与学历对应的能力。”

网络上有许多人称呼那些硕士毕业,却啥也不行的人为水硕,最开始都指的是那些工程硕士,或者说去国外镀金的人,现在已经蔓延到了全日制高校研究生领域。

他们空有学历、毕业证,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很多到了社会上后,又好高骛远,觉得比本科生强,却发现还比不上那些本科毕业同学吃香,起码别人已经有了两三年的经验。

“各大机关单位下属的科研单位也一样,今天之后都要严查,不以论文数量为先,以质量为先。”

“还有一点我要着重强调,论文的署名中,绝对不能有完全没参与的人员名字出现,如果被查出来,责任追究到相关单位的第一负责人,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