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归墟劫:人心即海妖,玉珏照天心(2 / 2)

阿海感觉自己的意识与千万人相连:石浦港的老盐工在晒盐,小柱子在教弟弟认字,周铁牛在擦拭火铳,甚至连京城的百姓都在为他祈祷。这些平凡的、温暖的、坚韧的心意,汇聚成一把无形的剑,直指海妖的本体。

“原来……”阿海喃喃,“海妖不是别的,是我们心里的恶。只要民心向善,它便无处可藏。”

---

第四章:京城惊变,玉珏定策

同一时刻,京城的天坛上,嘉靖皇帝手中的“汉”字玉珏突然爆发出强光。他踉跄后退,玉珏上的“汉”字与千里外的阿海玉珏共鸣,在夜空中连成一道金桥。

“陛下!”严嵩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这是……妖术!”

嘉靖转头,看见严嵩的影子正诡异地扭曲——他的头顶浮起一只黑色的狐狸,正是海妖幻象中常见的“贪念化身”。

“严阁老,”嘉靖的声音突然冷下来,“你私通佛郎机,用灾民的血换佛郎机的火药;你克扣赈灾粮,让河南的百姓啃树皮;你说‘民心不可靠’,可现在——”他举起玉珏,“这玉珏的光,照见了你心里的海妖。”

严嵩扑通跪下,冷汗浸透官服:“陛下明鉴!臣只是……只是想为大明开源……”

“开源?”嘉靖捡起地上的《太平要术》残卷,“张角的遗卷里说:‘民心者,天命之根也。’你烧了河南的粮仓,毁了石浦港的渔船,这不是开源,是断根!”他转向身边的太监,“传旨——即刻起,释放周铁牛,封阿海为‘镇海伯’,赐‘海上太平军’旗!再派钦差带着朕的手谕去广东,告诉西班牙、荷兰使者:‘大明的海,由大明的民心守着。’”

而此刻的严府后园,严世蕃正将一箱佛郎机图纸交给一个红毛商人。他的头顶,那只黑狐突然发出尖啸,化作一团黑雾钻进他的嘴里。严世蕃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手开始溃烂——那是海妖被激怒的反击。

---

第五章:海平潮生,民心永燃

石浦港的码头上,阿海接过“镇海伯”的金印。周铁牛站在他身边,将“海上太平军”的旗子展开——旗面是渔民们连夜绣的,金色的“太平”二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阿海伯!”小柱子举着一碗鱼汤跑过来,“王伯说要请你喝他新晒的鱼汤,说这是‘民心汤’!”

阿海接过碗,喝了一口。汤里有咸涩的海味,也有淡淡的甜——那是渔民们偷偷加的糖。他望着码头上的人群:老盐工在修船,妇女们在补渔网,孩子们追着海鸥跑,连曾经被他偷过米的米铺老板都来了,手里提着一篮鸡蛋。

“阿海伯,”米铺老板挠着头笑,“我家那口子说,您要是肯收这篮鸡蛋,她就给您磕个头。”

阿海的眼眶发热。他想起归墟里那些被吞噬的魂魄,想起张角残魂说的话:“民心不是天赐的,是一点一滴攒的。”

远处,海平线上浮起朝阳。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照见无数艘挂着“太平”旗的渔船——那是石浦港的百姓自发组建的船队,船舷上刻着“民心”二字。

“周将军,”阿海举起酒碗,“敬民心!”

周铁牛笑着碰碗:“敬太平!”

海风卷起两人的衣摆,将“民心”与“太平”的呐喊送向大海。那里,镇海神兽的巨尾正拍打着浪花,仿佛在回应这片土地上最朴素的力量——

民心不死,太平不灭。

---

文化隐喻与历史呼应

- 归墟的秘密:将“海妖”具象化为“人心之恶”,呼应《荀子·性恶论》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哲学思考。通过阿海在归墟中的幻象,揭示“恶”源于人性弱点(贪婪、嫉妒、自私),而“善”则是后天教化与选择的结晶。镇海神兽的觉醒,象征“善念汇聚”终能战胜“人性之恶”。

- 朝廷的抉择:嘉靖皇帝从“迷信玉珏”到“领悟民心”,完成了从“君主”到“明君”的转变。严嵩的倒台与“海上太平军”的正名,暗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玉珏的双璧合鸣,隐喻“正统”与“民心”的融合——真正的皇权,需以民心为根基。

- 殖民威胁的消解:西班牙、荷兰使者的退缩,并非因武力,而是因“民心”的威慑。阿海的“镇海伯”身份与“海上太平军”的民间属性,打破了“朝贡体系”的传统叙事,强调“民心”才是抵御外侮的核心力量。

---

后续线索提示

- 镇海神兽的使命:神兽觉醒后,将在后续章节中指引众人寻找更多“民心之力”的源头(如各地的抗争故事、百姓的善意之举),最终凝聚成对抗殖民势力的“民心大阵”。

- 严党的余孽:严世蕃的溃烂与死亡并非终点,其党羽可能逃至海外,与殖民势力勾结,试图用“人心之恶”(如贩卖鸦片、挑动内乱)反扑,为后续“反殖民持久战”埋下伏笔。

- 阿海的身份之谜:张角“转世”的传闻愈演愈烈,阿海将面临“英雄”与“凡人”的身份困境。他需要在“民心”的照耀下,证明“转世”不是宿命,而是每一代人用善念与抗争书写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