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梁汴州开封(1 / 2)

三月下旬的中原,春花已经十分繁茂,俺身在东京开封府汴梁城,缩骨易容换装,化身为一名敝袍长铗飘蓬客,当然,器械藏在槐木瓶子里。

这座大城,俺这辈子是第四次来了,第一次给阳谷知县押镖,第二次闹了东京,第三次惩了高俅,这第四次,却是想寻幽探秘。因为上辈子,俺六十多岁从长安迁居于此,住了二十几年,百岁之前死在这里,魂被拘了。。。

俺觉醒前世记忆后,整个人就不单纯是这辈子的武二武松;随着修为加深,上辈子的事情逐渐又记起一些。。。但是,现在的俺也不可能再是上辈子那个要叫武则天老姑奶奶的武氏漏网之鱼了,俺现在是一个全新的人,俺想在结束山匪生涯后,拿探秘前世遗憾作为起点再入江湖,而前世的遗憾自然就在此城,地下。

先秦前,魏王迁都至这座城,当时此城名为大梁。魏王迁都大梁之后,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就是有名的鸿沟,楚汉相争的那条鸿沟。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兴,农商发展,大梁日趋繁荣,成为神州华夏繁华的名都大邑之一,人口超过三十万,占了魏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这座大城里曾发生过十分豪侠的“窃符救赵”故事:秦将白起斩赵将赵括于长平,坑杀降卒四十万,乘胜围住邯郸,要一战灭赵。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怕秦国,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按兵不动,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嬴计盗取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侯嬴、朱亥两人也名留青史。

秦始皇二十年,秦大将王贲攻魏,黄河大堤,引黄河水入鸿沟,水围大梁城,三个月后泡塌城墙,致城毁人亡,至少二十万人淹没于泽国泥沼之下。

作为败亡国的国都,大梁城水退之后,建筑皆没于淤泥之下,废墟一直无人修整,更被降等为浚仪县,只在周围空地另建小城。

写《史记》的司马迁曾游览大梁旧地,以“大梁之墟”慨叹。

汉文帝以皇子武为梁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此后,浚仪县城长期作为县治而存在,浚仪县这称谓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自两汉、三国、西晋,先后隶属于济川国、济川郡、陈留郡、济阳国、陈留国。

这里地处中原地区,乃是战乱频发之地,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就发生在浚仪附近。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写有一诗: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

绿水扬洪波,矿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后赵石勒四年,浚仪县城始为郡治,并一直延续到北魏永熙二年天平元年东魏置梁州,下辖开封、陈留、阳夏三郡,浚仪县城始为梁州、陈留郡、浚仪县三级政区的治所。北周武帝建德五年,北周攻占梁州,因城临近汴水,改名为汴州。

“安史之乱”后,汴州更是屡遭战火。

汴宋节度使李勉,开始修筑翻新汴州城。原汴州南城墙南移,使汴州城地跨汴河两岸。筑城工程历经两年多时间完工,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开设城门七座,把汴河圈入城内。

俺上辈子就是在李勉修城前几年迁来此地的,原因是因为两个传说。

李师师戏说能被李逵这小李模样气笑的那位大唐诗仙、剑仙李太白曾经做了六首泰山遇仙诗,道尽遇仙而不能成仙的郁郁之情,其中一首: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他自己说手里有一卷仙人送他的鸟迹书。。。。

后来,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高适和杜甫一起过汴州,酒酣,慷慨怀古。

李白作了一首豪侠万年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