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恶意招安(1 / 2)

第三日,宋江与大小头领正在忠义堂上商议战事,报事小校来报:“济州府里差人上山来,报道:‘朝廷特遣天使颁降诏书,赦罪招安,加官赐爵。特来报喜。’”

宋江听罢,笑逐颜开,对好汉们说道:“看看,必须一边打一边放,正是如此恩威并施,招安才能再来!”

便叫请朝廷那报事人到堂上问话,那书吏进来大礼拜了,起身说道:“朝廷降诏,特来招安。高太尉差小人前来报请贵寨大小头领,都要到济州城下去行礼,在那里开读诏书。并无异议,头领勿请疑惑。”

宋江喜悦,让人取银两缎匹来赏赐来人,先发付他自回济州去了。

然后宋江就传下号令:大小头领,尽教收拾利索了,便一起去听天使开读诏书。

卢俊义忍不住劝道:“兄长且未可性急,恐怕这是高俅的算计,万一。。。兄长且不可便去!”

宋江板脸说道:“你们若如此疑心时,如何能够改邪归正?无论真假,好歹都要去走上一遭。”

吴用笑道:“高俅那厮已经被我们杀得胆寒心碎,便有计策却也无妨。众弟兄一班好汉能征惯战,怕他何来!不要疑心,只顾跟随宋公明哥哥下山。黑旋风李逵、樊瑞、鲍旭、项充、李衮听令!你们以李逵为首,带步军一千,去济州东路埋伏。一丈青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王英、孙新、张青听令!你们以扈三娘为首,带马军一千,去济州西路埋伏。若听得连珠炮响,杀奔济州北门来取齐。”

这十一位好汉上前接令,引兵去了。

吴用分调已定,众头领都收拾下山,只留下水军头领看守寨栅。

没羽箭张清截流了韩存保的宝马,率领五百哨马,先到济州城边,围着城池转了一遭,望北去了。须臾,神行太保戴宗又神行去探了一遭,回来报说在济州北门上立了一面杏黄旗,上书“天诏”二字。

宋江听了高兴,这才带了军马来到济州城外,前面排出金鼓,打出五方旌旗,众头领雁翅一般,摆列将来。

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四人为首,在马上欠身,与高太尉高唱声喏:“高太尉起居安好”。

高俅见了,使人在城上叫道:“宋江,如今朝廷赦你们罪犯,特来招安,如何披甲持械前来?”

宋江让戴宗去城下回复道:“我等大小人员,未蒙恩泽,不知天子诏意如何,因此未敢去除甲胄,望太尉周全。可否尽唤在城百姓耆老,一同听诏,那时必承恩卸甲。”

高俅就出令,教唤在城耆老百姓,尽都上城听诏。等了半个时辰,男女老幼们纷纷到了城上。

好汉们在城下等的心烦,看见城上百姓老幼摆满,宋江一挥手,勒马向前,好汉们一起跟随。

鸣鼓一通,众人下马。

鸣鼓二通,众人步行到城边,背后小校,牵着战马,离城一箭之地,齐齐地伺候着。

鸣鼓三通,众人在城下一起拱手,听城上开读诏书。那天使读道:

制曰:人之本心,本无二端;国之恒道,俱是一理。作善则为良民,造恶则为逆党。朕闻梁山泊聚众已久,不蒙善化,未复良心。今差天使颁降诏书,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其为首者,诣京谢恩;协随助者,各归乡闾。呜呼,速沾雨露,以就去邪归正之心;毋犯雷霆,当效革故鼎新之意。故兹诏示,想宜悉知。

宣和三年七月八日。”

听读到“除宋江”三字,俺见宋江脊背颤抖起来。又见吴用扭头对花荣说道:“将军听到了吗?”

于是刚读罢诏书,花荣就大叫起来:“既不赦我哥哥,我等投降个屁!”抄弓在手,搭上箭,拽满弓,望着那个开诏使臣道:“看花荣神箭!”

一箭飞出,早射中那人面门,后仰倒地。

城下众好汉一齐叫声:“杀!”

都掏腰间弓弩,乱箭望城上射来,高俅赶紧趴地上躲避不迭。

济州城四门却突然打开,吊桥放下,王焕几个节度使引着官兵冲了出来,梁山好汉见了一齐上马便走。

城中官军拍马追赶,一直追出约有五六里。只听得后军炮响,东有李逵,引步军杀来;西有扈三娘,引马军杀来。两路军兵,一齐杀到。

官军只怕有更多埋伏,急忙撤退,宋江带着全伙好汉却回身卷杀将来。三面夹攻,官兵军马大乱,急急奔回,被梁山杀死者多。

宋江鸣金收军,不教好汉们追赶,自回梁山泊去了。

宋江闹着招安,果然是携众好汉而全己身,招安若没他,好汉们就不能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