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激烈接舷战,旗舰被撞沉,郑军大败,刘国轩跳水逃生败走。
战后统计,郑军损失战船二百余艘,士兵伤亡万余,而清军仅损失不到三成兵力。
澎湖湾落入清军控制中。
……
台湾,热兰遮城。
败报传来,郑克塽面如土色:“完了……全完了……”
冯锡范也慌了手脚:“澎湖已失,台湾门户洞开!”
刘国轩裹着伤臂,沉声道:“王爷,清军势大,不如……不如归降吧。”
“投降?”冯锡范厉喝,“你想害死王爷吗?”
刘国轩苦笑:“冯大人,难道要让全岛军民为你的野心陪葬吗?”冯锡范无语。
郑克塽六神无主,瘫坐在椅子上。
这时,一位士兵急匆匆进来报告:“王爷,两位将军,施琅派人送来书信,说着话,把信件呈给郑塽。
冯锡范上前一步,拿起书信拆开看,只见上面写着,“如若降,可保性命无恙富贵长久。”
落款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上面盖着大清玉玺印。
众人默不作声,如今组织不起来像样的抵抗,姚启圣依照他在厦门招降的办法,郑军士兵纷纷投诚。
……
紫禁城,武英殿。
康熙手捧战报大笑:“台湾指日可下!朕料郑氏将归降我大清!速传朕令,善待郑氏后人,不许妄杀台湾岛居民。”
经过激烈的讨论,刘国轩和冯锡范最终接受了失败,向施琅献上降表,解除武装献城投降。
台湾城内,郑克塽望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清军,无力瘫软在地。
施琅健步走进王宫,郑克塽悲叹道:“我郑氏据守台湾二十余载,今日终是无力回天……只求将军保全百姓。”
施琅拱手道:“世子明智。圣上仁德,必不负台湾子民。”
姚启圣则在一旁安慰郑克塽,“我大清皇上有令,既往不咎,善待郑氏后人,你不必担忧。”
至此,施琅从率师到达台湾海峡,到郑克塽献城投降,大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和姚启圣等人,将郑克塽、刘国轩和冯锡范带进了京。
“戴罪之人郑克塽拜见皇上。”刘国轩和冯锡范随郑克塽一起跪在丹陛下。
“各位爱卿,何谈戴罪之人。”康熙急忙离座,“你们为台湾百姓避免刀光之血,实为有功之人。”将他们一一搀扶起来。
事后,郑克塽得到了清廷的妥善安置,被封为汉军公,隶属汉军正红旗。
康熙此举旨在通过给予郑克塽一定的爵位和地位,安抚台湾的郑氏旧部,稳定台湾地区的局势。
此后,郑克塽前往北京生活,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度过余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去世 。
刘国轩作为郑氏集团的重要军事将领,在澎湖之战中曾率部顽强抵抗施琅的清军。
澎湖失守后,他力劝郑克塽投降清朝。
施琅深知刘国轩在军事上的才能,对其礼遇有加,并向朝廷举荐。
康熙帝对刘国轩归顺清朝的行为予以褒奖,授予他天津卫总兵一职。
在任期间,刘国轩恪尽职守,为维护地方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
1693年,刘国轩在天津病逝,终年65岁 。
冯锡范同样是郑氏集团的关键人物,在台湾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郑克塽降清后,他被封为汉军伯,隶属汉军正白旗。
然而,在投降清朝之后,关于冯锡范的记载逐渐稀少,在史书中也未留下更多具体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