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盐池这边调研了足足一个星期,跟着盐工一起,取卤水,淋卤,换池,打板结晶,收盐的全过程。
顶着咸风烈日,刘禅仔细分析每一个环节的堵点,相应的改良方式,自然就了然于胸。
河东解县盐池有近千人盐工,年产万斛盐,听起来很多,按照一斛盐173汉斤计算,
这个近千人的大型盐池,一年不过产出了两百万斤盐,平均每人身上,一年才两千斤(汉斤大概两百五十克)。
这点产量,如果不是靠着垄断性经营,加上五到十倍的利润,根本就经营不下去。
果然只要是垄断的东西,就没有去改进生产力的动力。
现有常见的制盐方式,无非三种,煮卤,晒卤,枯水季节直接挖天然结晶的盐三种。
煮卤什么时候都可以生产,不过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
这个时代的木柴,无论是砍伐,还是运输,人力都占了绝大部分成本。
晒卤是得到后世验证,最经济高效的方式,只要建设足够多的盐田,成本可以摊薄到几乎不计。
制约晒卤规模的,就是抽取卤水了。
不仅是从盐池中抽水,一级一级晾晒的盐池的卤水,都需要转移到下一级,这个过程比较费时费力。
这个制约解县晒盐的因素,在蜀地早就不是问题了。
不论是手压井,还是蒸汽机带动的抽水机,都可以将这个耗时耗力的工序效率提升百倍!
刘禅已经通过河套等地兵站,让汉中等地运送蒸汽拖拉机过来,挂载车斗可以运盐,挂载抽水机可以抽卤水。
现在解县已经开始建设大规模多级晾晒盐田了,就等蒸汽动力到达,产能马上可以爆发性增长。
制约食盐生产运输的另外一个瓶颈就是容器了,
很难想象,这个麻布衣服都需要小心呵护的时代,别说塑料袋编织袋这些近代包装产物,
就连麻袋布袋,都是绝对的奢侈品。
在纺织材料没有化纤加持的情况下,刘禅也不能凭空变出袋子来。
不过他有足够的钢铁啊!
冲压铁板做成盒子,盐田里架设轨道,可以将盐的转运存储难度大大降低,锈蚀就锈蚀,铁盒再怎么也比竹木盒子耐用。
随着钢铁产能的增加,一些薄铁冲压成的日用品,本来就是下一阶段商队里会出现的商品。
找到问题,从前世的经验里找到解决办法,结合本土化改造,这就是刘禅最大的金手指。
因为,他有一个国家的经验可以照抄。
而河东解县盐池的改造,也可以用在辽东,渤海,东莱,琅琊等多地,生产出来的盐可以就近调配。
随着盐产量的增加,送盐宣讲小队,可以开始推行了。
……
常山郡国真定县桑林堡
五名甲胄外罩着袍子的汉军士卒,簇拥着一个常服老者来到这里。
得到禀告,桑林堡里正慌慌忙忙出来迎接:
“天兵至此,小老儿迎接怠慢了,还望恕罪。”
常服老者扶起里正,和蔼道:
“里正无需多礼,如今常山已重归大汉,作为大汉子民,有朝廷庇护,我等今日前来,是为百姓解惑。
不知可否方便将村里百姓召集起来?”
里正姓赵,早就知晓了并州,冀州,幽州等多地重归大汉版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