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的大集市,品种丰富,储量充足的货品,安全贴心的环境,成了众多牧民心中的圣地。
而汉军通过千里破袭赫利部,为自己子民撑腰的举动,也让许多人动容。
赫利部就这么悲催的作为了杀鸡儆猴的这只鸡,而汉军也通过实际行动,将河套的正式管辖落在了实际。
只要汉军在的地方,不论是集市,还是行走在部落之间的姜维商队,都成为牧民们信赖的公正化身。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姜维不得不增加了商队里识字士兵的比例。
按照刘禅的安排,有懂汉话的牧民来交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主动学习汉字的牧民越来越多。
这正是刘禅喜闻乐见的,他集中军队里的文书,以及从成都调配回三十多个培训过的少年,
专门负责在河套大集市时,给愿意学汉字汉语的牧民讲课,进行扫盲启蒙。
律法,文化,商品,无论战前,还是战后,
刘禅并没有去冲锋陷阵,而是用汉中成都的工业化生产,串联起后勤保障,以及战后草原的治理。
蜀地,汉中,兴汉城的屯田,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储备。
而侧重点不同的工坊,已经将钢铁的冶炼,茶叶,盐,石蜜等的生成,变成了高效率的工业流程。
现在游走各地的商队,已经悄悄地改变了各地的商品结构。
来自蜀地的各种商品,不仅质量好,供货还非常稳定。
更不用说支援战备的兵工生产了。
光是汉中的锁子甲流水线,就已经覆盖了目前六千多战兵的换装。
而交通方面,拓宽改造过的金牛道,岐山道等便捷通路,以及兵站运输体系,
将之前动辄十五天以上的粮草运输时间,硬生生缩短到五天左右。
兵站与兵站之间只需一天的时间间隔,让运输通道之间的防御也变得更加高效。
这些战时的兵站,战后依旧得到了保留。
作为安全高效的运输途径,刘禅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将河套与汉中天水等地,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他要的并不是曹魏那种,所谓名义上的臣服与互市,也不是鲜卑那种劫掠,用武力夺取财物。
而是恩威并施,用军事确定话语权,用律法规范行为,
最终用商品,用利益,把草原上的牧民和他捆绑在一起。
这并不是他生而知之,而是他作为现代国人,近乎常识一般的抄作业。
就连马谡,对于刘禅的很多操作,也需要很久之后,结合其他地方的布置,才看出来刘禅为什么这么做。
其实刘禅有个屁的高瞻远瞩啊,他只是照抄了一点点祖国那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了本土化的落地。
而这一点点正确的事情,就在这个时代,产生了奇妙的变化。
随着汉军大集市,以及赤甲武装马车商队的游走,越来越多的游牧部族开始有意识地靠近河套生活。
这里不仅安全便利,更有汉军的庇护,更何况,一场北地郡大战,让这周围空出来多少草场。
更让刘禅意外的,是因为废奴令的影响,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从各个部族主动或者被动解救出来的汉人,就超过了三千人!
有了这些汉人的帮助,刘禅只需要从天水等地招收少量的百姓,
就可以在前套后套这边,顺利完成屯田与工坊的建设。
而随着黄河的解冻,水路运输开启,配合兵站作为中转驿站,更多的水泥钢材开始运抵高阙塞。
每个月过来交易的部族牧民惊奇地发现,汉人仿佛有仙法,这里几乎一天一个样,
到了五月底,随着北地,朔方,五原三座城池的建成,整个河套平原完全恢复了汉时的治所。
刘禅也终于可以放心地回成都了。
曹魏这边,新帝登基,曹真靠着曹休的石亭之战,总算压过了世家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