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孤身只影入王府(2 / 2)

就在这全城翘首以盼秦王大婚,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桩“能给陕西带来好运”的喜事,以及王府为了筹备婚礼和“枪口生铜”那神秘的生财之道而日夜不休的当口,一辆不起眼的青布马车,避开主街的热闹,从偏门辚辚驶入了西安城。

车厢内,沈昭云端坐着,一身素雅的青衣,如同一朵在寒风中悄然绽放的梅花。她自称是山西逃难至此,投奔远亲的官宦小姐。透过车窗的缝隙,她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座千年古都。与多尔衮治下,晋商被敲骨吸髓、百姓流离失所的山西相比,眼前的西安城,虽然城墙上还留有战火的痕迹,但街道两侧,不少铺面已经重新开张,甚至有些人家门口,已经洒扫干净,挂上了简陋的红绸,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全城喜事做着准备。

最让她感到意外的,是那些在城中各处忙碌的流民。他们有的在修缮官府分派的屋舍,有的在帮着搬运物资到各个粥棚,脸上虽然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和菜色,但眼神中,却有着在山西难民身上早已绝迹的东西——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希望。她甚至看到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一个秦王府的兵士,听他讲着潼关大捷的故事,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

“这些流民……竟都被妥善安置了?”沈昭云心中掠过一丝异样。在山西,清军所到之处,流民的下场往往是被驱赶,甚至被屠戮以充军功。而这位秦王朱明夷,却反其道而行之。她想起多尔衮形容此人时那咬牙切齿的模样,称其“蛊惑人心,行事诡谲”。如今看来,这“蛊惑人心”的手段,似乎颇见成效。

马车行至一处拐角,前方有官府在张贴新的告示,引来不少识字的百姓围观。隐约间,她听到有人高声念着:“……秦王新政,农会互助,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婚礼大典,与万民同庆……”

沈昭云的睫毛轻轻颤动了一下。装做恍若未闻的样子,别过脸去。

西安城南,一处隐蔽的宅院,蛛网蒙尘诉说着昔日主人的风光不再。沈昭云在一间尚算整洁的偏房内见到了城中潜伏的清廷密探。为首的是个干瘦老者,姓钱,据说是被开革的小官,如今眼神里只剩下怨毒;另一个稍年轻些,姓刘,原本是个桑田地主,此刻却也愁眉不展。

“沈姑娘,您可算来了。”钱老头声音嘶哑,如同破锣,“这西安城,快要翻天了!”

刘地主接过话头,他努力压低声音,却掩不住语气中的激动:“那朱明夷,颁了个什么‘王田令’,说是每户限田五十亩!我们刘家几代人辛辛苦苦攒下的几千亩水浇好田,他说收就收,都划成什么‘公田’,分给那些泥腿子、丘八!”他捶着胸口,“这是刨祖坟啊!那些拿到红契的穷鬼,现在见了咱们都敢挺胸抬头了!”

钱老头更是咬牙切齿:“何止是田!城中多少大户,家产说抄就抄,美其名曰‘清查逆产’!府库里堆不下了,就拿出来‘犒赏三军’,或是贱卖给那些投靠他的新贵!简直是强盗行径!断了士绅的根,他朱明夷想干什么?难道要让那些大字不识的流民来治理这关中不成?”

“城中被夺了家产的士绅,哪个不对他恨之入骨?”刘商人凑近了些,“他们私下里都说了,只要有机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取了朱明夷的狗命!这些人手里还有些家丁护院,甚至联络了一些江湖亡命徒。”他说话时,眼中闪着一丝幸灾乐祸,又有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