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清澜微微点头,表示理解。她沉吟片刻,清澈的眸子看向朱明夷,语气变得严肃:“殿下所虑极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秦王府遭遇如此巨变,殿下是唯一幸存的血脉,于情于理,都该由殿下承继王爵。但要名正言顺,必须禀报朝廷,请皇上下旨。”
她顿了顿,继续道:“李自成兵锋正盛,攻陷西安,屠戮宗室,此乃动摇国本之举。殿下在榆林收拢流民,招募新军,固守边塞,阻挡流寇北上,此乃大功!若能将此事连同西安的噩耗一并禀报京师,皇上得知殿下所为,必会龙颜大悦。届时,不仅殿下的秦王爵位能尽快落实,说不定还会赐予更大的权柄,以便殿下收复陕西。”
“禀报皇上……”朱明夷若有所思。这是个关键步骤。有了朝廷的背书,他在榆林的一切行动才算合法,将来号令陕西各地的官兵百姓也才站得住脚。
“没错,”尤清澜肯定道,“小女以为,殿下应立刻派出三路信使。一路快马加鞭,直奔京师,将西安惨案和殿下在榆林力挽狂澜的详情呈报御前;另两路分别前往山西和河南,向当地督抚、总兵通报情况,请求他们协助将消息传往京师,同时也是寻求潜在的支援。”
“好主意!”朱明夷眼睛一亮。这三路信使,既是报信,也是求援,更是表明自己“勤王”的姿态。尤清澜这番话,比他想得还要周全。他不由得重新打量了一下她,这位姑娘,真是被商队耽误了的战略人才啊。
“只是,”朱明夷又皱起眉,“信使路上凶险,而且,消息传到京师,再等圣旨下来,一来一回少说也要十天。李自成可不会等我们。”
“殿下说的是,李自成随时可能北上。”尤清澜的表情也变得凝重,“榆林城虽然有了五千新军,但毕竟是仓促成军,尚未经历战火。而李自成麾下,尽是久经战阵的悍卒,尤其其骑兵,更是精锐。硬碰硬,我们胜算不高。”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朔风呼啸。“榆林地处边塞,最大的优势便是毗邻草原。蒙古诸部虽然各有异心,但历来与我边镇互市,对铁器、盐茶等物需求甚殷。殿下刚才展示的‘神锅’,更是草原上从未见过的奇物,必能引起哄抢。”
她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朱明夷:“殿下,小女愿请命,立刻动身前往边墙外,联络相熟的蒙古部落。一来,尽快开展互市,为榆林筹集物资;二来,也是最要紧的,尝试能否招募一支蒙古骑兵为殿下所用。草原上的勇士,只要给足好处,是愿意为强者效力的。若能得数百甚至上千蒙古骑兵相助,榆林城防便能增添几分胜算,将来收复失地,也多了一支机动力量!”
朱明夷闻言,心中大定。这简直是瞌睡送枕头,不,是送了一整套豪华大床!尤清澜的能力他是认可的,由她去和蒙古人打交道,比他自己去强百倍。而且,有了蒙古骑兵,他这支新军才算是有了腿,不再是只能固守的步兵。
“好!太好了!”朱明夷腾地站起来,脸上再无一丝悲伤,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振奋,“清澜姑娘此议,正合我意!刻不容缓!信使之事,我即刻安排常葳去办。联络蒙古部落之事,就拜托你了!需要你尽管开口!